《人民的名义》热播 反腐败的大众视角
- 2017-04-01 08:15
- 澎湃新闻
- 澎湃社论
“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剧”《人民的名义》热播,不仅收视率夺冠,在豆瓣上还赢得9.1的高分。
许多人都已经记不清,上一次在电视上看反腐剧是什么时候了。事实上,这类题材已经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冬眠期”。《人民的名义》或许标志着,反腐剧的春天来了。
反腐败是中国近年来最重要的政治议程。当媒体曝光各种离奇复杂的腐败情节时,很多人想,这要拍成影视剧……现在来了。
现实中的反腐成效,在剧中得到了展现。电视剧开场的“小官巨贪”,明显是由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案改编而来。骑自行车上下班、巨额现金、点钞机等情节,在当时的新闻报道里都有出处。
反腐是一项长链条的工作,贪官落马、审判只是其中的部分环节,还有制度建设、生态重构、现象反思等环节。反腐需要多个视角的审视,影视剧提供了宝贵的大众视角。
在电视屏幕上,“两面人”得到了生动的阐释,一边大肆捞钱,一边演公正廉明,那句台词“老演员还有怯场的时候”令人莞尔。汇报会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利益藩篱”、“盘根错节”、“搞小山头”这些反腐败用语顿时鲜活起来。
《人民的名义》的诚意体现在,一众老戏骨演绎出现代官场的众生百态,“几乎没有重样的贪官”。去掉脸谱的贪官,才更有说服力和教育意义。在获得娱乐的同时,观众也会思考:是什么让一些官员走上贪腐的不归路?
相关阅读
陕西省少年儿童文化研究会成功主办“西班牙华裔少年西安行”活动
- 教育
- 2024-08-02
- 5433
2024年7月28日下午,由陕西省少年儿童文化研究会主办、西安市未央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承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