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娱乐
- 2017-04-01 08:20
- 解放日报
- 庄加逊
说起信息爆炸,我就想笑
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中首次触及艺术品最重要的一个特质——此时此地。由于复制技术的使用,原本躲在博物馆里的独一无二的“蒙娜丽莎”从神坛上走下来,走到普罗大众的面前。当然这可视作一种进步,然而代价是艺术品真实灵魂的消解。人们随时随地可以将蒙娜丽莎拥入怀中,不必在乎她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些年,各式各样的蒙娜丽莎经过几个世纪的销声匿迹,重又回到人们的视野,变成娱乐版以每天成千上百页的速度见证眼球运动的活跃度。她们需要拿自己的娱乐指数竞争那可怜的几秒,随时准备着被新出土的下一位蒙娜丽莎赶下台。
这便是娱乐时代:“此时此地”变为“一切皆是过往云烟”。正如波兹曼在书中的阐述,技术不可避免地消解了真实的客体,将一切变成断裂的碎片。作为隐喻的媒介将对内容进行改写,为了匹配相应的媒介,内容只能不断降格自己的身份。基于印刷术苦心建立起来的阐释时代坠落了,我们关心的是信息爆炸而非真实信息,我们在乎的是印象而非观点,总之,我们因抛弃语境而轻松自在。尼尔·波兹曼在书中这样写道:
如今,国家成为“一个社区”,但是这个社区却是奇怪的,因为这里住着一群除了了解最表面情况外彼此之间几乎一无所知的陌生人。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天气预报有时有用;对于投资者来说,关于股票市场的新闻可能有用;或许有关犯罪的报道也会影响我们。但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新闻都是不起作用的,至多是为我们提供一点谈资,却不能引导我们采取行动。在人类历史上,人们第一次面对信息过剩的问题,这意味着与此同时,人们将面对丧失社会和政治活动能力的问题。
波兹曼进一步解析信息变异的过程:视觉影像取代文字成为公共话语模式的主流,这些过剩的信息被加工成更多无营养的垃圾。将视觉称作“语言”是相当危险的,因为这无形中抹杀了两种话语模式的本质区别。与字词和句子不同的是,视觉是一种描述特例的语言,是断裂的描述,它无法提供给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观点和概念。图像本身无法再现无形、遥远、内在的和抽象的一切。它无法表现“人”,只能表现“一个人”;不能表现“树”,只能表现“一棵树”。当图片替代文字成为我们认知世界的主流时,是否也在颠覆个体的思考过程进而影响观点,尼尔·波兹曼洞察到这种倾向性的恐怖。
电视通过创造一种可以被称为“假信息”的种类改变了“得到消息”的含义。假信息并不意味着错误的信息,而是意味着使人产生误解的信息——没有依据、毫无关联、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他们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其实却离事实真相越来越远。到处皆是水,可是没有一口能喝。
我们在这个社区济济一堂,嚼着爆米花,愉快地聊着那些无关紧要的大事,如今也不过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