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雯:尊严与美德 危险的“成功之路”
- 2017-04-09 08:20
- 北京青年报
- 张静雯
最近几个月,三五不时就闹出教科书“假课文”的风波,看得人挺汗颜的。比如说一篇叫《尊严》的小学课文,赞美了一个坚持用劳动换食物的年轻难民,收留他的庄园主大叔为他手动点赞,认定这么有尊严的小伙子以后一定会成功的,还把女儿许配给了他。这个姓哈默的年轻人也没有辜负老丈人的期许,二十多年后,成了石油大王。
哈默先生,真有这回事儿么?问天问大地,早就去了另一个世界的石油大王,没传回一丝回音。这个教育小朋友要“有尊严”的故事,真实性存疑,还传达着可疑的价值观:做个高尚的人,这样你就可以迎娶白富美,成为人生赢家。说得美德是一种等价交换物似的,这类故事,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鸡汤鼻祖”吧?
尊严就是尊严,美德就是美德,带着超然色彩。说品德高尚的人,一定会得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愿望倒是很美好,可离现实太远,浪漫化了复杂的世界,反倒消解了美德本身的崇高。要不怎么说,喝过再多的鸡汤,也过不好这一生呢?
近来媒体盯上了湖南姑娘段坤君。这姑娘是个公务员,任职于省委机关,只是个主任科员。不起眼的小角色被“盯上”,主要是因为三件事。一是她在政府机关任职,却拿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的记者证,单位那栏写的是“郴州电视台”,并且通过了2015年和2016年的年检。二是2007年本科毕业后,她被录取为选调生,但随后的三年,她读了全日制研究生,选调生的身份仍然保留,念完后便进了郴州市北湖区纪委工作。再有就是选拔选调生时的“历史”,让她在考试时加了3分的大学生标兵荣誉,并不在加分项的范围里。
想想多少毕业生为了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纠结,鱼和熊掌选哪个,恨不得扯着玫瑰花瓣抽签决定。可总有些人不费劲就能兼得,书也念了,众人争抢的选调生资格也占着,而后还“挂”在母亲当副台长的电视台,拿了如假包换的记者证。虽说谈不上占了多大便宜,可对于毫无资源的普通人家孩子来说,这种远离选择困难的人生,恐怕是不太敢想象吧。
心里不平衡倒是其次,问题是,姑娘开挂一般的职业道路,真的都合规么?不过官方调查的结论是,段坤君没问题。记者证是违规办的,但是已经注销了;读研究生是组织批准的,而且读书期间她并没有吃空饷;至于加分嘛,不加那3分,姑娘也是能进面试的。
这番解释显然远不足以打消疑虑,新闻标题里的那个“蹊跷”,仍旧同疑云般笼罩。倒不是非咬着个姑娘家不放,只是,涉及公职人员之事,公平尤其需要苛刻的审视。瑕疵、猫腻或是钻空子,打的都是政府和公共机构信誉的脸。
这些小九九,旁观者即便不明就里,也大致能猜出一二。未必是多严重的违纪违规,可暧昧之处的口子,一旦神不知鬼不觉地被开开,你就不知道什么鬼怪会溜进去。哪怕一丢丢小权力,都能转化为利益或者便利。
相关阅读
《咬文嚼字》创始人郝铭鉴辞世,以毕生之力捍卫汉语言的尊严
- 人物
- 2020-04-02
- 42988
4月2日,语言学家、《咬文嚼字》创始人、原主编郝铭鉴去世,享年76岁。消息传出,出版界一片痛惜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