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海归归国潮:技术精英追赶中国速度与机会
- 2017-12-10 09:49
- 21世纪经济报道
- 周慧 马文玥
导读:走出创业阶段的中国互联网巨头、科技公司,开始加大技术投入,布局前沿技术、基础学科研究,以及做全球人才资源配置,对标国际明星科技公司。这样的转变,也导致对具有国际化视野和顶级平台经验的海归的需求大增。
2016年,方磊从西雅图微软公司回国创业的第三年,他将家人从美国接回了北京。
方磊1999年从清华大学电子系本科毕业,然后去美国读硕士、博士和工作。当年大学宿舍一共6人,毕业后4位出国,目前包括他在内有两人回国创业。
2013年他回来时,圈子里还有人不太理解,这两年回国创业已经很普遍。当年清华本科班上的26名同学,16名出国,现在也回来了一半。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其中2016年回国43.25万人。
近五年来回国人数占到总量的70%,我国正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数十名早年和近三五年回国的海归创业者,其中包括诸多科技公司CEO、CTO和首席科学家们,他们的经历大多类似,中国名校本科毕业,美国名校深造,硅谷科技巨头工作,30多岁后或感受中年码农危机,或受中国市场吸引回国。
回国后倾向于扎堆哪些行业?相较十几年前,行业风向标以及产业机会发生了哪些变化?蚂蚁金服一位海归技术人才高管总结,眼下的中国,是技术人的黄金时代。大家选择回来,是想和这个时代彼此成就。
美国“天花板”
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互联网企业高管饭局成为大会热门话题,继BAT后,中国互联网圈的80后少壮派互联网企业高管进入公众视野,其中海归派精英也是其中一股重要的力量,中国正在吸引全球互联网科技人才汇聚。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那些也曾经离开中国的精英,现在纷纷选择回归。去创业公司当CTO?拿创投的钱创业?还是去拿互联网巨头的“big offer”?这是很多80后硅谷码农回国后的选择难题。
在微软从事数据方面工作的方磊回国后,在中关村创立了一家大数据公司,致力于建设高性能的智能数据处理平台。
据BOSS直聘发布的《2017海归人才就业创业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海外人才归国率已达79.4%,其中回流增幅最快的便是技术类人才。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中国名校毕业生到美国留学,毕业后留在美国知名科技公司工作。
现任腾讯某部门总监的张力柯先后两次回国,第一次回国创业失败返回美国,第二次又坚定地回来了。
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忆起在Uber时,曾面试一位华人工程师,应聘者让他想到几十年后的自己——在美国,华人技术人才能跻身管理层的不多,可能会一直写代码。
对方看起来年近50,头发花白,参与过微软很多核心功能的开发设计。张力柯和另一个华人工程师赞同录用,而其他三个非华人反对——“说候选人年纪太大、可能跟不上节奏,看起来精神不太好,不是很有激情。”
在美国的天花板和中国的机遇,让越来越多的华人技术精英回国。2017年初,被称为“硅谷最有权势的华人”的微软前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被宣布任命百度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这批回国的海归,或直接投身到创业大潮中,或加盟大互联网公司任高管,做技术带头人或开拓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