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简单的两个字,但它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字眼。提起青春,人们不吝用绚丽的语言来描述它,用火热的行动来实践它。青春,往往与繁华的都市联系在一起。在浮躁的城市中,人们在物欲横流中奔波,沉迷于这个世界的五光十色。在子洲县马岔镇中心小学的校园里活跃着这样一位精神饱满、开朗活泼的青年教师,她时而带领孩子们一起玩耍游戏,时而与老师们一起研讨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时而埋起头来虚心学习钻研业务。她,就是特岗教师——常微。
2016年7月,常微毕业于榆林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7年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她参加了特岗教师公开招聘,并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了各项考试,拿到了特岗教师的上岗通知书。那一刻,她坚定了做一名好老师的决心,因为党和人民给予了她这个光荣而又神圣的岗位,时代赋予了她这个无私奉献的机会。在农村教育的这片沃土上,她用青春书写着做一名优秀教师的理想。
正在上课的常微老师
爱岗敬业,勇挑重担
刚到工作岗位,虽然有些茫然,但她服从上级领导安排,在学校积极展开工作。学校领导让她担任二年级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她心里开始忐忑,刚来上班,还是没有多大经验的大学毕业生,能教好吗?茫然归茫然,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她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爽快的答应下来,她说:“年轻人总得有些压力才好呀!我会化压力为动力,把困难踩在脚下,不求最好,但求更好!”
由于刚开始不熟悉业务知识,她借来了一系列资料,认真学习新教学大纲,在熟悉的基础上并尝试以新思路、新方法来指导工作。认真备课、上课,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踏踏实实地完成备、上、批、辅、考“五认真”工作。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下来,她对业务知识越来越熟练,上起课来也越来越得心应手。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成绩虽然不是很优秀,但进步很大。
常老师带领孩子们去秋游
走进心灵,师爱无痕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的,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她才能教育孩子。这种“爱”源于高尚的师德,这种爱她是发自内心,纯碎的,对学生无私的关心。
那是在一个周一的下午,常老师在组织孩子们挂校服的时候,发现个别孩子怯生生的,不敢把脏的不像样的校服递给她。她第一反应不是生气,而是心疼。虽然她一再强调过,周末一定要把校服洗的干干净净再拿来。现在农村大多是留守儿童,但对于这些留守儿童来说,却并不容易完成,他们周末回家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不光要完成作业,还要帮忙去地里收割庄稼,他们太小,没办法清洗,爷爷奶奶太忙,没时间清洗。所以,当别的孩子拿着妈妈洗的干干净净的校服,笑嘻嘻地递给她的时候,她更明白这些孩子心里其实是无比难过的,他们眼神闪躲,甚至不敢看她,径直就挂在架子上,然后一溜烟跑开。她觉得既然看在眼里,便不能熟视无睹,她想她是孩子们的班主任,得做点什么才行。于是,趁着周末,把那些脏兮兮的校服取下来,洗的干干净净。
还有她们班有个叫张雨蒙的同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却始终不愿抬头说话,上课更是一言不发。常老师通过家访,谈话,多种途径进行了解,才知道这个孩子因为家庭特殊,所以极度自卑。于是常老师想尽办法来树立这个孩子的自信心,带动同学们一起帮助她,短短半年时间,张雨蒙性格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全校的诗歌朗诵中脱颖而出,哪里还有半点自卑的影子。好多生活教学中的小细节无不体现她对学生们的关心,而这些更是出于她对孩子们的爱。
相关阅读
青春聚力边疆,共筑民族团结梦——记西安邮电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
- 教育
- 2024-07-29
- 14357
7月22日,西安邮电大学赴新疆塔里木“团结石榴籽,共绘同心圆”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基层,踏上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