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县:“脱贫摘帽”的农业担当

  • 榆林日报
  • 徐子昕 王武
  • 2019-01-14 09:47

核心提示:近年来,定边县坚持“稳粮油、优菜薯、兴种业”和“立支柱、创品牌、兴产业”的发展思路,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扎实稳步推进产业化开发,着力培育特色品牌,使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呈现出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势头,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积极贡献。

深冬时节,行走在定边大地,依旧呈现生机勃勃、红红火火的景象:一个个标准化蔬菜大棚内,红彤彤的西红柿、绿油油的青椒正被人采摘;农企生产车间,一批批农产品刚从基地下来,又“奔上”生产线进行深加工……

近年来,定边县按照“工业强县、产业富民、城镇化改善民生”的总体布局,坚持“稳粮油、优菜薯、兴种业”和“立支柱、创品牌、兴产业”的发展思路,立足资源优势,瞄准国内外市场,紧紧依靠科技支撑,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扎实稳步推进产业化开发,着力培育特色品牌,使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呈现出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势头,为全县打赢“脱贫摘帽”攻坚战作出积极贡献。

该县如何做好产业脱贫工作,助力精准扶贫呢?念好“六字诀”是关键。“定边县以强化脱贫攻坚产业支撑体系为基础,以项目带动为抓手,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培训为突破,用‘六字诀’部署推进产业脱贫精准扶贫工作,即:‘筹、补、保、带、改、教’。”定边县农业局局长王宏说。

设施农业方兴未艾

念好“筹”字诀——统筹整合扶贫资金

据统计,定边县累计统筹整合农业产业扶贫资金8000万元,受益贫困户8000多户,35000多人。“通过农业产业扶贫后,全县所有贫困村已经建立了中长期发展产业和特色产业,特别是在设施农业、中草药种植、小杂粮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为贫困户脱贫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定边县农业局副局长罗志岗说。

“我家新建塑料大棚10座,还享受了有机肥、地膜、化肥等物资补贴,政府给的扶持资金大概有3万多元。”定边县红柳沟镇沙场村贫困户赵礼说。通过几年来的产业扶持,赵礼家主要收入来源已由原来外出打工变为农业产业收入。现在年收入达10多万元,人均收入2万多元,成功脱贫。

脱贫攻坚以来,定边县逐年持续加大农业产业扶贫投入力度,累计整合资金3849万元用于农业产业扶贫,共吸纳社会投资1.2亿元,促成金融机构融资3000万元。

为保障扶贫资金安全,强化资金管理,该县先后出台《定边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定边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试行办法》《定边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试行办法》《年度编制和调整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

水地标准化种植

定边辣椒畅销全国

念好“补”字诀——积极推进项目建设

“定边县以项目为抓手,累计实施了设施农业建设、种植业补助,有序引导贫困户融入产业、发展产业、受益于产业。”罗志岗说。

定边县红柳沟镇沙场村有92户人家,总人口39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靠着产业项目的扶持,全村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2.27万元,全部脱贫。“2016年以来,农业部门给我们的补贴资金有400多万元。我们村先后建设塑料大棚982座,日光温室4座,30亩的育苗点1处。现在实现年生产瓜菜1000多吨,产值达到2400多万元,纯利润900余万元。全村户均塑料大棚达到10座,每棚净利润达到1万多元。”沙场村村支书魏于章骄傲地说。

定边县大力实施设施农业建设项目,设施补助标准分别为日光温室3万元/亩、塑料大棚3000元/亩,共扶持引导贫困户发展日光温室40亩,塑料大棚248亩,累计兑付补助资金158.9万元,受益贫困户69户。通过设施建设,为贫困户建立一个长线的脱贫产业,塑料大棚户均增收达5000元以上。

张崾先镇铁角城村贫困户贺德平家里有10口人,近几年通过享受农业产业补贴政策,发展产业的积极性非常高,现在种植马铃薯50亩以上,地膜玉米30亩以上,荞麦100亩左右,豆类作物30亩以上,谷子、糜子20亩左右,全家成功脱贫。他说:“政府不光派人教我技术,还给我补贴有机肥、复合肥,地膜、种子等,让我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一年下来,光种植收入就有4万多元。”

定边县给全县贫困户发展种植业进行有机肥等物资补贴,累计补贴生物有机肥8500余吨,受益贫困户7180户,共补贴面积80.3万亩,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20.2万亩,玉米面积29.5万亩,荞麦面积30.6万亩,实现了贫困户种植全覆盖。

定边县作为“全国优质高产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县”,常年马铃薯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总产量130万吨左右。全县在产业扶贫中特意对马铃薯进行良种补贴。通过项目实施,给贫困户马铃薯良种配套,有效更新马铃薯品种结构,提高商品性,亩增产15%左右,累计受益贫困户2876户,覆盖面积达2.52万亩。

田园花海美不胜收 张辉摄

马铃薯大丰收

念好“保”字诀——实现农业保险全覆盖

“2017年,我种的150亩马铃薯,因疫病影响造成减产,保险部门实地核实后,让农业专家测产鉴定,最后每亩给我赔了140元,算下来总共有18200元。”定边县新安边镇平庄子村贫困户梁宏说。

“2018年,我种的63.1亩玉米生了虫,专家说这叫玉米二代粘虫,造成30%减产,给我赔了7572元。”定边县盐场堡镇东滩村贫困户李凤山说。

罗志岗说:“给贫困户进行农业投保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他介绍,农业保险是近几年推出的政策性保险,主要通过中央资金支持、省市资金配套,县级全额补贴的形式,对全县所有从事农业生产贫困户所种植的主要农作物进行投保。通过保险,增强贫困户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降低贫困户农业生产风险,保障他们不因灾致贫返贫,解除他们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

全县累计承保马铃薯16万亩、玉米19万亩,累计受益贫困户17282户,做到应保尽保。仅2017年,就累计向786户贫困户理赔共980万元。

机械化收割

举办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

念好“带”字诀——探索产业带动模式

“那时候,我特意开车带着父母从榆林赶到定边去参加红花荞麦节活动,特别美,还有好多好吃的,我以前不了解这个县城,自从去过一次以后,就喜欢上了这个县城。”在榆阳区居住的张宇说。

“我们通过‘田园花海’旅游带动农业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融合,推动精准脱贫。”定边县农业局副局长韩晓为说。

定边县在贫困户集中的白于山区打造核心观景区4万多亩,通过旅游区的建立,带动区内300余贫困户广泛参与种植、餐饮、零售及交通等生产经营。

与此同时,定边县还以打造本地特色农产品品牌为目标,积极推进特色餐饮业发展,带动贫困人口就业。2017年,全县组织有条件的贫困户家庭成员59人参与餐饮从业人员培训,通过学习,均取得上岗资格,实现就地转移就业,月收入达到2600元,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新型经营主体脱贫带动也是该县探索产业带动模式的成功示范。定边县奖励扶持了100个帮扶带动脱贫效果明显的新型经营主体,通过采取吸纳就业、产销订单、入股分红、电商销售等多种帮扶形式,形成帮扶长效机制,带动产业发展,实现稳定脱贫。并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发展带动融资平台,与陕西长安银行合作,以脱贫带动为前置条件,给予企业贷款融资,为企业及贫困户发展产业保驾护航。

农业局送来种植物资

俯瞰现代农业生机勃发

念好“改”字诀——有序推进“三变”改革

定边县白泥井镇公布井村有1033口人,土地面积达8.6万亩,但可耕种面积只有1.2万亩。由于盐碱量过高,大量土地搁置荒废,能耕种的土地又因缺水,只能靠天吃饭,因此这里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贫困村。

如何变土为金?县农业局“三变改革”出高招。

该县农业局帮助公布井村搞产权制度改革,在7万多亩的荒地上做文章,通过“三变”改革激活了闲置土地资源,发展光伏产业,使全村村民受益。“我们从两方面下功夫,一是将闲置的荒地盘活,真正变废为宝;二是提升现有耕地的投入产出比,实现土地增值。”该村村支书贺秉智说。

“2015年,公布井村针对光伏项目进行招商,意向性引进光伏项目3.3万亩,现在已经落地的有6600亩,每亩地每年补偿300元,已经到账4600万元,村民人均分到4.6万元左右。光伏扶贫让村里18户贫困户成功脱贫。”白泥井镇镇长曹鹏飞介绍。

公布井村村民陈旗就是其中的受益人,他说:“我家一次性拿到了5万元的租地费,把分到的搬迁房装修了一番,现在全家住进了装着抽水马桶、接着天然气的新房。”

耕地增值也让群众受益不少,公布井村村民刘正义高兴地说:“以前靠天吃饭,玉米亩产只有1200斤左右,但近两年村里兴修水利,每500亩耕地修建一处喷灌设施,玉米的亩产提高了300斤,100亩地比去年多收入了2万多元。”

白泥井镇公布井村、红柳沟镇沙场村、贺圈镇红庄村、安边镇雷圈村4个贫困村是省级“三变”改革试点村。通过不懈努力,该县现已形成一批符合县域产业发展的先进模式,通过资源、资产、资金整合实现农户变“股民”的改革初衷,将村集体资产运营由“人人事人人不管”转变为“人人事能人管”,强化了农户参与土地等资产运营管理的积极性,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

“我们已经实现了全县每个乡镇打造一个村级‘三变’改革试点村的改革目标。2018年还设立了500万元年度‘三变’改革专项资金,确定以全县79个贫困村为重点,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全县改革进程。”定边县农经站站长王东说。

种苗培育基地

白泥井西瓜声名远扬

念好“教”字诀——广泛开展科技培训

2016年以来,定边县农业局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市农科院对接,组成8支专家团队,成立“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指挥中心”,10个“专业技术服务队”,13个“技术服务小分队”,组建了30人的专家服务团队,100人的“土专家”队伍,专门为科技培训抓脱贫服务。同时,建立“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定点抓、指挥中心负责抓、业务骨干一线抓、技术人员上门抓”的技术服务工作机制,确立“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新型服务理念。该县通过产业脱贫技术服务,实现了“三个一”目标,即:贫困户户均拥有一套实用技术资料,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项关键实用技术,建立起一对一技术帮扶长效机制。

该县在全县79个贫困村推行“点面结合,整村推进”模式,印发张贴明白卡3460张,累计服务3818户,培训农户8600余户,培训农民1.2万余人次,其中涉及贫困人口8000多人,实现贫困村技术服务全覆盖。

    版权声明:

    来源为“视点网”均为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作品内容有误,或对版权等其它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相关阅读

    陕西省植保总站领导莅临临渭区指导小麦化除工作

    • 三农
    • 2023-02-09 09:18:48
    • 14636
    • 刘珠珠

    2月8日,陕西省植保总站副站长苏小记、药械科科长王雅丽在渭南市农技中心副主任乔鹏的陪同下莅...

    临渭区农检中心开展春节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

    • 三农
    • 2023-01-16 16:27:52
    • 26636
    • 王静

    为确保“春节”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让广大市民能过上一个稳定、祥和的节日。1月9日,临渭区农产...

    渭南市临渭区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暨农业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

    • 三农
    • 2023-01-16 16:26:27
    • 48680
    • 王明明  田卫

    2023年春节将至,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渡过一个安全祥和的春节,临渭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在全区开...

    临渭区农技中心:岁寒慰问暖民心 乡村振兴信心足

    临渭区农技中心:岁寒慰问暖民心 乡村振兴信心足

    • 三农
    • 2023-01-09 14:46:07
    • 26466
    • 奚海蓉

    1月5日,临渭区农技中心主任李长青带领中心领导班子成员一行5人到阳郭镇蔡脑村开展“送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