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后最重磅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谈了这7条干货
- 2017-12-21 00:47
- 新京报
- ShiDianNet.Com
四、早期教育
[会议精神]
会议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要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精准施策,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解决好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问题。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解决好性别歧视、身份歧视问题。改革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继续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养老、医疗等领域。着力解决网上虚假信息诈骗、倒卖个人信息等突出问题。做好民生工作,要突出问题导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找准突出问题及其症结所在,周密谋划、用心操作。
[解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以及婴幼儿照护、儿童早期教育服务等都属于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不是独立存在,与经济发展有一定相关性。”储朝晖说,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会影响教育发展不均衡。因此,作为地方政府,应该重视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关系,在地方规划、投入、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应考虑到教育因素,反过来,教育的发展也会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比如,学生入学会影响家长买房、工作等,因此应该给予大力关注。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解决好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问题”。
对此,储朝晖介绍,目前我国对0-3岁婴幼儿的照护和早期教育服务较为缺乏,还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主要由一些民办机构承担,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承担得不够。在国外,很多国家都有婴幼儿保障经费补贴和相关投入。因此,我国应该加大经济投入,提高保障服务,让孩子出生后得到好的照护。
储朝晖表示,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可以达到几个功能:一是融合功能,政府对婴幼儿早期投入,可以保障不同家庭的孩子出生后缩小差距,促进平等;二是有利于个体成长发展,幼儿早期得到好的保障对其一生的成长都有好处;三是对0-3岁婴幼儿来说,更多的是照护和养育,可以提高早期教育的服务质量,国家的重视有利于实现社会的融合。
五、污染防治
[会议精神]
会议确定,按照党的十九大的要求,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加大节能力度和考核,调整运输结构。
[解读]
环保专家彭应登表示,今年是“大气十条”的收官之年,过去五年,大气治理过程中,末端治理的措施其实已经用到极致了。换句话说,此前大气治理以末端治理手段为主,未来空气质量改善要实现拐点的话,需要从源头入手。也就是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调整三大结构,即产业、能源以及运输结构。
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发布。
彭应登认为,五年来,大气污染防治主要的经验教训有三点。首先,大气治理和经济结构调整密不可分。不能光说治理污染,而不考虑产业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我们推进的煤改气、治理散煤和散乱污企业等,就是调整结构的举措。其次,我们起初过多关注了硬措施,对管理层面的措施关注不够。近年开展的中央环保督察等,就是管理层面措施的加强。第三,整个社会对于治理污染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没有达成共识,所以治理过程中难免出现波折。
彭应登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三大结构”中,运输结构是首次在中央层面提出。现在社会流通性很强,交通物流的比例越来越大,其中重型柴油车占比太大,铁路运输占比太小。大量通过汽车运输,导致了重型柴油车尾气排放对环境质量带来较大影响。所以,有必要对运输的结构进行优化,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这也是一个根本性的治污措施。
“大气十条”今年收官,未来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应该有何侧重?彭应登说,如今大气治理尤其是京津冀区域,进入了纵深阶段,所以目标制定过程中要相对更稳妥和切合实际。措施应更多的从经济、产业、能源结构入手,从源头入手,进行源头削减为主。另外,未来的措施要把各部门的职责再强化、明确一些,有利于大家形成合力,打赢蓝天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