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滴滴收购小蓝单车 出行生态格局正在重组
- 2018-01-03 09:33
- 界面新闻
- 华凤仪
在共享单车刚刚出现的时候,根据财经的报道,当时的状况是,
一些聪明的投资人在试探并等待滴滴的动作,他们的犹豫在于,出行领域滴滴最大,如果做一个2×2的角色矩阵来分析这个游戏,四种结果分别是:滴滴自己做、滴滴扶持摩拜、滴滴扶持ofo、滴滴什么也不做。他们最害怕看到的是投资之后第一种结果的出现。
根据ofo投资人经纬的肖敏的说法,
程维有三个选择:自己做、投ofo、投摩拜,而滴滴内部倾向于自己做,因为此前滴滴进入代驾、拼车等出行领域时,都是选择自己做而非投资。但当时的 时间点非常微妙,滴滴正在忙着和优步中国的并购,内部找不到很适合的团队来投入,同时,程维开始思考,滴滴是否可以像腾讯一样,用生态系统的方式扶持其他 企业。这个战略思路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滴滴对ofo的投资判断。
但共享单车的发展显然超出了滴滴的预期。
共享单车的出现为出行生态带来了新的变数,共享单车是一个获取流量更容易的入口,使用场景高频而刚需。这不仅会分流原本的打车场景,而且很可能取代原本打车的入口,成为整个出行生态布局的核心。
即不是打车平台向共享单车导流,反而是共享单车向打车平台导流,以及,向更多出行场景延伸。
基于入口级别的变化,滴滴不得不自己亲自做。但他现在做还来得及吗?
关于共享单车的壁垒,界面创业之前分析过,共享单车商业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共享单车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容易积累用户。同时,共享单车本身就是一个单边市场,即只要获取用户一方的流量就可以,不需要做供需方的连接,因此壁垒很弱。
这可能也是摩拜主动涉足其他出行场景的一个原因,让共享单车的低成本获客能力为其他场景导流,同时让其他场景帮助自己储藏流量。
实际上,这也是烧钱补贴无效的一个原因,因为并不能因此积累流量和建立壁垒,窗口期效应很弱。按照这样的逻辑,滴滴现在做还来得及。
当然,滴滴可能也来不及考虑来不来得及做的问题,都得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