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剑桥公布2018预录取名单 中国超百名学子上榜
- 2018-01-15 10:52
- 澎湃新闻
- ShiDianNet.Com
原标题:牛津剑桥为何向他们抛出橄榄枝?新时代学霸:学尽心、玩尽兴
1月10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这两所英国老牌名校同时放榜,公布了2018年的预录取名单。
在世界各大名校排名中均排行前十的牛津、剑桥大学每年都会收到来自世界各地多达近20000名学生的申请信息。据两校官网显示,2016年,牛津大学的录取率约为16.8%,剑桥大学则为20.6%左右。另据欧洲《星岛日报》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2017学年,剑桥大学共收到16750份申请,牛津大学共收到18300份申请,在剑桥录取人数中,中国学子所占比例约为2.3%,在牛津录取人数中,中国学子所占比例约为3.1%。
据新媒体平台新学说当日的不完全统计,中国有百余名学子斩获这两所世界顶尖大学offer。
其中,全国范围内,上海光华学院剑桥国际中心、武外英中学校及人大附中ICC(“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本部三校都各有9名学生被预录取。
历经网上筛选、现场笔试再通过面试,这次上海光华学院剑桥国际中心有9人分别被两所英国名校的历史、经济、地球科学、数学、化学、物理和工程专业预录取,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1月12日至14日走访了被预录取的学生、老师和家长们。
上海光华学院剑桥国际中心(光华剑桥)校长雷冬冬博士表示,95后、00后更加个性化,根据老师们的经验,学习好的学生,更会玩。“学的时候尽心,玩的时候尽兴。”这是新时代“学霸”们能够获得名校青睐的原因。
牛津剑桥面试大揭秘:烧脑题频出,思维是考察的重点
叶孙乐——剑桥工程专业
“苹果汁喝一口兑一次水,几次之后才能将浓度降为原来一半?”“怎样才能用硬币把桌子填满?”这是孙叶乐参加剑桥大学工程专业面试时被学界泰斗问及的两个问题。同样,申请牛津大学历史和经济专业的翁雨晴在面试时也遇到了类似脑筋急转弯的提问,让她一头雾水、始料未及。申请牛津化学专业的姚敏仪更是在教授给出的一个明显错误的题设下继续答题。
然而,事后回顾,孙叶乐认为,这些看似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以“苹果汁”的问题为例,盛装苹果汁的容器、喝一口的方式等具体细节都存在模糊性,根本无法得出定量且绝对正确的“标答”。
“思维才是考察的重点。提问的本质不是让你直面回答,而是对自己的答案产生反省。”他说,“我把喝苹果汁再兑水的过程看作是一次实验,完全可以自己决定容器有多大、一口喝多少,而要点在于我可以用实验的评价标准去检验自己的思路是否合理。”面对剑桥大学的教授,孙叶乐把自己的思路说了出来,尽管他觉得当时设计的方案绝不是最好的方案,回答还是得到了面试官的一致认可。
翁雨晴——牛津历史和经济专业
翁雨晴印象最深的是牛津历史专业面试时,面试官“抓”着自己的一篇有关(二战时期)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表现的论文连续提问,让她有点措手不及。“我们课上只针对这一个国家进行了学习,教授给我提了很多有关其他国家的问题,这些问题我都不知道,后来我觉得他们当时是要考察我在接受新信息之后是怎么思考的。”
刘依麟——牛津数学专业
此次被牛津大学数学专业预录取的刘依麟也谈到:“牛津、剑桥更看重学生可教与否,而不是已经懂得多少。思维活跃的学生即使专业能力有所欠缺,有了教授的引导,依然是可造之材,而一些专业知识掌握得宽泛却不得要领与思路的学生很可能不会被选中。”
傅忆雯——剑桥数学专业
多名被录取的学生都告诉澎湃新闻,在面试中他们各自遇到了出乎意料的状况,但无论是“超纲题”还是全新的知识,如果能诚恳地跟着面试官的思路,多交流,就有机会顺利完成,甚至答出附加题。被剑桥数学专业录取的傅忆雯就特别喜欢面试官的引导环节,“有一种被师父带着往前跑的感觉”。
“重要的是临危不乱,保持一颗冷静的头脑,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着面试官的节奏来”,刘依麟说。而经过三轮面试,学生们也体会到,在国内,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仍囿于追求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势中,一遇到闻所未闻的题目便慌了神,这也是应试体制内的学生较难进入世界顶尖名校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