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一乡村校长自费给留守儿童做加餐:让孩子有家的感觉
- 2019-01-02 02:00
- 新京报
- 李一凡
在外务工家长线上获知子女动态
2018年11月,在外务工的吴卫芳无意间看到短视频,发现了女儿的身影,这让她欣慰不已。
“我们夫妻两人在外务工多年,从视频中看到孩子们在老师的教导下快乐成长,在外打拼的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吴卫芳说,感谢学校老师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心。
黄泥小学老师吴梦玲告诉新京报记者,“我觉得小孩子们更加开朗了,自信心也足了。”
52岁的熊先生在余江区春涛镇黄泥村经营一家养猪场,他告诉新京报记者,自己的养猪场距离黄泥小学不远,“章校长来我们这有几个月了,他每天都给孩子做饭,是好事、善事”。
章站亮告诉新京报记者,走红后,曾有不少“粉丝”私信他,想为孩子们募捐,但都被他一一婉拒。他说,“孩子们真正缺少的是父母陪伴,暂时不想让孩子被外界打扰”。他想让孩子们不仅能吃到美食,更重要的是补充他们心理和精神上的营养。
对话
“孩子们不缺钱,缺的是陪伴”
2018年12月27日,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发布了章校长的故事并评价称,“朴实的行为,简单的快乐,感动了很多人”。面对公众对于孩子们的关注,章站亮坦言,孩子们其实缺的不是钱,而是父母的关爱和陪伴,目前不想让孩子们被外界过多打扰,希望他们可以好好学习,快乐成长。
走红有压力“会坚持做下去”
新京报:什么时候开始给孩子们做饭?
章站亮:2018年9月,我就跟学校老师讨论如何把小学堂做下去,让流失的学生可以回流,让剩下的25名留守儿童,可以感受到一种家的感觉。10月就开始具体实施。
新京报:为什么想拍摄记录这些视频?
章站亮:是我儿子章子琪和他女朋友程芳给我们拍的。程芳现在也在我们学校实习,是一名实习老师,“拍视频记录我和孩子们的生活”这一提议,也是她最先提出来的,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把正能量传递出去,让更多人了解泸州孩子的学习情况。
新京报:什么时候粉丝数达到了15万?
章站亮:2018年11月之后我们才开始录视频,粉丝涨得这么快我们真的没有预料到,我们一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一个是好玩、有趣,第二个也觉得是传递正能量的一种方式。
新京报:关注的人多了之后有什么打算?
章站亮:我现在反思,就是更要把这件事情做好。天南海北的人都在关注着我,就是想把这件事情做好,坚持下去。另外,包括我们周边学校、领导,还有来自社会各界的目光都关注我会不会坚持下去,怎么去坚持。所以现在也不是以前那种简单好玩的想法了,会有压力。
自费80元/日做“营养餐”
新京报:你每天亲自下厨做饭吗?
章站亮:孩子每天其实都在家里吃,我这个是“营养加餐”。每天早上7点多就要到菜市场去,买当天新鲜的蔬菜,当天吃的当天买。下午2点就开始做准备工作,开餐时间一般是下午最后一节课,4点左右,他们放了学就吃。
新京报:餐饮经费来自哪里?
章站亮:目前是我个人出的经费,每天做饭的成本大概在80多块钱左右。也没有向学校财务、上级申请经费支持。未来如果因为这个事,能够让一些因就餐不便而离开的孩子回到我们学校,我也会想一些办法,把这件事情做下去。目前我个人的经济能力还能支持这个开销。
新京报:菜谱是如何定的?
章站亮:最开始,给大家买馒头、包子之类的,才30多块钱,但是学生对吃这个东西不感兴趣,后来想着做饭要变着花样,尽量做不一样的菜。现在每天一道菜,每天变花样。
新京报:孩子对餐食反馈如何?
章站亮:他们每天其实还挺期待的,老师今天做什么菜。他们口味其实也不一样,不能笼统来讲好吃还是不好吃,比如土豆排骨,有些孩子觉得排骨好吃,但是不喜欢土豆。众口难调,但整体来说,大家还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