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帮扶必须拔高“兜底思维”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当前某些地方的扶贫工作陷入“效果悖论”:扶贫工作没少花力气做,群众也有获得,可就是没感觉,更不会感恩。扶贫干部说,“效果悖论”易挫伤扶贫积极性。“惠民措施一条接一条,产业发展起来了,‘兜底’建立起来了,整体收入越来越高了,乡村环境也越来越美了,可群众获得感就是不强,这让不少扶贫干部感到困惑。”西部一名县委领导坦言。

不可否认,精准脱贫行动帮到了贫困群众“心坎”上,每落实一项惠民政策,铺设一条通村公路,发展壮大一批特色产业,都精准对接群众的脱贫需求,让他们得到了货真价实的好处。为何还会有“获”却无“感”呢?

事实上,群众的获得感不强,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广大非贫困群众获得感不强,受制于脱贫攻坚“精准”二字,贫困群众被大量“输血”,同时享受“造血”扶持,可非贫困群众却一无所得,内心产生不公平感;二是帮扶力度未能满足贫困群众的需求,虽然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横向与非贫困户比较,贫困群众收入还有差距,心理依然还有落差。

事实上,实施精准脱贫行动,固然应该全力帮助贫困群众,对他们“慷慨解囊”,但对其他有困难的群众,却不应以“非贫困”为由“一毛不拔”。只不过,有的地方政府只是一味“兜底”补短板,将贫困与非贫困完全区别对待,没有安抚好非贫困群众的妒忌心态,再加上“输血”有余,而“造血”疏通不足,让贫困群众患上了“输血”依赖症,反而有了更多更高要求,导致扶贫干部费心费力费神还不讨好,事与愿违陷入两难。

群众得了好处不满意,看似有悖常理,却反证帮扶思路问题。只有主动拔高帮扶的“兜底思维”,统筹兼顾贫困与非贫困的利益诉求,在贫困户身上花七分力气,再用三分力气为非贫困群众解忧,既兜底又助长,才能破除非贫困群众的失落感。同时,要把更多精力聚焦抓产业、抓发展,助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缩短与其他群众的收入差距,才能让他们越来越满意。(文/赵荪愚)

    版权声明:

    来源为“视点网”均为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作品内容有误,或对版权等其它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相关阅读

    拓展脱贫成果深化乡村五大振兴

    • 百家
    • 2022-12-20 19:38:27
    • 19693
    • 长河川淼

    根据党的农村工作条例和国家乡村振兴促进法,贯彻落实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乡村振兴责任制实...

    四川省三台县人社局聚焦就业社保帮扶 助力乡村振兴

    • 资讯
    • 2022-11-17 19:39:56
    • 26208
    • 骆佳诚

    四川省三台县人社局聚焦就业社保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一是优化就业服务。二是开发岗位安置。三...

    澄城县四举措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 资讯
    • 2022-11-10 11:34:11
    • 21272
    • 杨武

    近期,澄城县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提高政治...

    “央企带民企,民企促就业”,走出定点帮扶新路子——中国大唐“订单式”引进陕西唐威服装厂典型案例

    • 资讯
    • 2022-11-07 19:06:36
    • 34728
    • 李旭

    陕西唐威服装厂,位于澄城县交道镇易地搬迁点以东,是中国大唐集团引进的江苏一家生产工作服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