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牵马者:王振海;毛泽东左边:石国瑞;毛泽东右边:孙振国;毛泽东的后面依次是:阎长林(警卫排长)、张天义(戴草帽)、江青。再后面是周恩来,也骑着马,但没有拍摄进来,不过能看到他的警卫员王还寿。
从左到右:周锡瑞、史耀疆、白本朝、石小庆 (摄于2014年6月)
文/刘亚莲
天气晴朗,陕北苍茫的山丘,骑在马背上的毛泽东神态自若,上衣敞开,帽子向后倾斜,露出宽宽的额头。随行的警卫员们也面带微笑,从容行军。显然,已不再是紧张的战时状态。
1967年10月,这张照片首次出现在《人民画报》上,一时间,被公认为是最能代表毛泽东革命功勋的形象。之后,各媒体纷纷转载,成为毛主席转战陕北的经典照片,通常的说明文字是:毛主席转战陕北行军途中。
为了弄清楚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周锡瑞先生(Joseph W. Esherick)从2012年起,先后三次重走转战陕北之路。
毛泽东率领的中央前委从1947年3月18日撤离延安到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历时一年零五天里,途经12个县,驻足过37个村庄,行程2000余里,在这样大的范围内寻找一个点,无疑是大海捞针。但周锡瑞先生不畏艰难,在陕西师范大学史耀疆教授的陪同下,辛苦跋涉,比勘文献,披沙沥金,钩沉索隐,但始终收效甚微。正当周锡瑞一筹莫展之时,有人介绍他找到了多年研究毛泽东转战陕北的笔者,笔者又帮他联系到了毛主席警卫员石国瑞的儿子石小庆,在石小庆先生的协助下,寻找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石小庆凭借九十多岁父亲的讲述和父亲昔日的笔记,锁定这张照片的拍摄地在朱官寨前往神泉堡的途中,拍摄人是陈默。
1947年8月23日,沙家店战役胜利后,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入进攻,加之陈赓在陕南和豫东的强烈攻势,迫使胡宗南部队从陕北撤离。这才终于给了毛泽东和中央前委一个喘息、甚至是庆祝的机会,也使党组织得以派一支电影队前往陕北为首长拍摄纪录影像。陈默是当时延安电影团的一名摄影师,1947年8月奉命加入中央警卫团,为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摄影。由于毛泽东一直反对个人崇拜,希望电影团的同志们更应该去前线拍摄和报道那些流血牲牺的战士,所以对陈默等人极不配合,这也是毛主席转战陕北留下影像资料极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这张偷偷抓拍的照片,尤为珍贵。
沙家店战役后,毛泽东率中央前委进驻朱官寨,在朱官寨住了29天之后,于9月21日转移至就近佳县县委的神泉堡,不料途中下起了大雨,只好夜宿张家崖窑村。3天之后,天气晴朗,主席一行继续向神泉堡的方向进发。
朱官寨前往张家崖窑的途中,天气阴沉,而照片中的阳光很好。由此可以判断该照片应该是张家崖窑前往神泉堡的路上。据石国瑞和张家崖窑的村民回忆,毛泽东一行是1947年9月23日下午两点半左右离开张家崖窑村的。张家崖窑通往神泉堡的路大致是自北向南,这意味着太阳正好在毛泽东的右侧,这与照片所显示的光线正好吻合。可张家崖窑附近因后来建坝、修路和河水改道,通向神泉堡的路不只一条,毛泽东一行走的究竟是哪条?与张家崖窑相邻的白家渠村,周锡瑞和石小庆等人有幸遇到了一位年长的村民白本朝。
1947年毛泽东一行经过白家渠的时候,白本朝的父亲正在菜园里干活儿,他当时并不知道那是毛泽东,只知道是一位被严密保卫的重要的首长。尽管毛泽东当年走的那条路已经废弃,但跟着白本朝,他们还是顺利地爬到了山顶,回头的瞬间,大家惊呆了,照片中的景象就在眼前。这是一座被当地人称作“马背梁峁”的山丘,尽管经过“农业学大寨”“退耕还林”和住宅修建等一系列的人为改造使地貌有所变化,但山丘的基本形态和体势没有变。
为了进一步比对求证,周锡瑞把原始照片的角度按顺时针旋转2°,同时把当时与石小庆等人在同一地方的合影按逆时针旋转1°,奇迹出现了,时隔67年的两张照片,背景完全吻合。
最终得出可信的历史结论——该照片拍摄于1947年9月23日下午,拍摄人陈默,拍摄地点是佳县白家渠村的“马背梁峁”,确切的坐标是北纬38°2'44",东经110°22'16"。
相关阅读
盖肚脐眼是中国人最后的倔强 探寻国人独有的文化坚持与情感寄托
- 健康
- 2024-05-24
- 10658
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有着无数独特的传统和习俗,它们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