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警“最强大脑”:看后脑勺识别400多服刑人员
- 2017-01-03 09:48
- 新快报
- 孙毅
监狱风云
服刑人员、狱警合力围剿凶犯
去年12月初,高明监狱改造表现良好的服刑人员黎某(化名)被裁定减去余刑释放出狱,今年得以和家人团聚过春节。左臂上长约20厘米的刀疤,是他见义勇为、制止狱内犯罪的最好见证。
时间回到2015年7月20日。高明监狱一个生产车间内,在叶斐亮等3名警察的监控下,近百名服刑人员正在劳动。曾违反监狱纪律的谢某(化名)被安排在距离狱警A岗的位置,重点盯看。当天上午9时许,是服刑人员上厕所的时间。谢某起身走向厕所,途中竟从他人座位拿了一把用于生产的剪刀。“我立刻大声训斥说,谢某,马上停下来”。但谢某不仅没有听从命令,还快速走向厕所,意图用剪刀报复正在上厕所的某服刑人员。“我们平常安排了服刑人员在安全门到厕所之间维护秩序,让大家排队轮流上厕所,黎某是其中之一。”叶斐亮告诉记者,他和同事边追谢某边喊“拦住他”,听到命令后,黎某带领七八个犯人一拥而上,把谢某牢牢摁在地上。
“当时也看到他手里有剪刀,但没多想,听到命令就冲上去了。”黎某说,作为生产组长,狱警会特别叮嘱他哪些犯人需要重点留意,心理上要有准备。谢某的反抗在黎某的手臂上划了一道约20厘米的伤口,鲜血直流。在协助狱警铐住谢某后,他才被送到医院治疗,逢了三十多针,住院3天。
事后,高明监狱授予了黎某“立功”嘉奖。这对他的减刑帮助极大。“黎某的见义勇为不仅制止了罪犯也维护了狱内安全,更是树了好典型。”高明监狱监狱长王培文说。
减刑假释全公开
三进宫毒犯“面试”后保外被拒
减刑、假释和保外就医等刑罚执行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服刑人员最关心的问题。2014年1月,中央政法委出台《关于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切实防止司法腐败的意见》,两高和司法部相继开展清理工作。其中,对于此前保外就医的“三类罪犯”(职务犯罪、金融犯罪和涉黑犯罪),只要短期内没有生命危险,一律收监。
去年9月下旬,在审理一件保外案件时,四会监狱矫正与服务办公室警察陈勇发现,申请犯人曾三次犯罪,且两次为涉毒犯罪,属严重暴力犯,加上余刑较长,他立刻向医生询问该犯病情,并对犯人进行“面试”。确认犯人病情仍处狱内可控范围后,他在犯人申请书上写下“从病情和罪行考虑,暂不适合”的建议,最终,该犯的保外就医申请被退回。
据了解,广东监狱押犯构成日益复杂,在这里,轻刑犯、重刑犯、无期死缓犯;职务犯、危安犯、精神病犯、艾滋病犯、外国籍犯……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几乎都有。尤其是近年来病犯逐年增多,保外就医案件审理也随之增加。这无形中增加了监狱刑罚执行的办案难度。
据了解,广东于2014年底率先在全国实现狱务公开,此举也断了关系人“打招呼”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