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荪愚:工作中要慎用“一刀切”
- 2018-09-07 09:52
- 视点中国网
- 赵荪愚
路过车辆无论是否干净都要花上10至20元不等的钱进行所谓的“降霾”冲洗。发生在陕西省彬州市的这一乱作为问题不仅被叫停,而且生态环境部公开批评彬州市的这一做法是在搞“一刀切”——不但没有产生治污降霾效果,而且严重干扰污染防治工作。(9月6日中国新闻网)
推进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办法用对了,就能事半功倍,但如果办法用错了,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还可能费力不讨好,引来群众议论,甚至是反感。陕西彬州搞“一刀切”治污降霾,便是治理走入极端的典型。不管三七二十一,设立3处进出城重型车辆冲洗站,无论车辆干净与否,都要交费洗车,令利国利民的环保政策,反而成为地方捞取好处的借口。
不可否认,重型车辆一旦拉上了尘土之类的货物,对道路周边确实会造成一定的污染。但是,这并不代表每一辆重型车辆,每一次进城都会造成污染,比如空车的时候。强制收费洗车,无疑于“雁过拔毛”之举,也会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
相反,如果当地政府多征求一下司机的意见,多考虑实际情况,对一些满载货物的车辆进行清洗,恐怕也没有人有意见。“一刀切”收费,就成了典型的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以治污之名,行乱作为之实,也违背了中央的环保初衷。
环保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坚持哪个行业的污染重,就重点整治哪个行业;哪个地方的环境差,就重点保护哪个地方。一切以客观现状为基础,以是否造成新的污染为标准,对排污者进行纠正,但同时也不应惊扰未排污的合法行为。
“一刀切”操作失误背后,往往是“简平快”的执政思路所致。有的领导干部习惯于“拍脑袋”决策,对上级的政策精神把握不透,研究不准,在执行时就难免走样,误入歧途。要纠正这种问题,关键在换位思考,多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找准工作的重点,问题的堵点,精准施策,方能快速见效。
施政决策尤须谨小慎微,尤其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时,不妨先听听群众意见,沉下心来听建议,综合研判后再施行,方能让政策落地不偏离初衷。(本网特约评论员 赵荪愚)
相关阅读
山东省沂水县夏蔚镇立足“热线·首发”专项深办创新三策高效高质做好群众工作
- 资讯
- 2024-07-29
- 9201
近年来,扎根沂蒙山革命根据地腹地的沂水县夏蔚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立足首发,以“反映...
沂水县夏蔚镇聚力“三举措”抓实“六方面”持续推进群众工作高质量发展
- 资讯
- 2024-07-19
- 39015
近年来,扎根沂蒙山革命根据地腹地的沂水县夏蔚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耕这片红色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