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峰
一个老师被众多学生认可,这是一种价值肯定。想来,这个过程,不仅学生快乐,老师心里也一定是美滋滋的。因为人从事一份工作,能够得到服务对象的认可,就是一种成功。特别是当工作不再只是一个饭碗,还能产生精神营养,更是难忘的人生体验。
故而,这则新闻给了我们许多思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学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时下,在大学,有的老师的课堂“一座难求”;有的老师的课堂“门可罗雀”;有的老师为了保证出勤率,第一节课就要以点到和挂科的方式威逼学生;有的老师却是被学生们掐着点抢课;有的老师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有的老师“毁”人不倦,却自命不凡,以教授之名摆谱自夸……
其实,实践早已经证明,办好高等教育,真正重要的不是硬件设备,不是学校挂名了多少院士,不是学校面积有多大,而是有多少让学生打心底认可的老师。正如著名学者梅贻琦先生所说过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个大师不一定要是学术权威,或者院士博导,也可以是能够让学生产生学科兴趣并给学生学科指引的普通老师。教育是需要个性的,学生要有个性,老师更要有个性。现今,中国高校里的老师不乏名校博士生,但真正把心思放在教育上,针对学生需求设计课程和考卷的老师却并不多。有些教授和副教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态度让人真的不敢恭维。所以,每有“网红”老师出现,很多学生都会喟叹:“哎,羡慕,可那是别人家的老师……”
高校应该善待那些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在评职称的时候、发年终奖的时候,要有所倾斜,别总盯着那些滥竽充数的论文和著作。笔者还建议,不妨建立一个教学资源平台,将所有老师的课堂放到网上去,这样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被共享,那些混日子的人也会红脸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