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

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使干部“能上能下”成为常态是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重要一环。而使干部“能上能下”成为常态的关键在于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

这是由于在任何一个单位内,领导岗位总是少数,上面的人下不来,下面的人就上不去。也就是说,若是不能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让一些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官员长期“赖在”领导岗位,那么必定会压缩那些能干事、想干事、会干事干部向上成长的空间。而如此的“僵持”,也必定会消耗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动力,严重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破坏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使干部“能上能下”成为常态,必须着力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

再具体操作中,一方面要坚持“法之必行”。古人云,“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虽然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要根据具体情节该免职的免职、该调整的调整、该降职的降职,使能上能下成为常态。但若是“人情关”过不了,执行力“打折”,对一些庸官、懒官、乖官、巧官“板子”高举轻放或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么,一切都将沦为空谈。所以,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首先就必须要敢于碰硬较真,一抓到底,让占着位子不作为、拿着俸禄不干事,庸政懒政怠政的官员如坐针毡、如履薄冰。

另一方面要坚持“赏罚有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六十三条明确规定:“对公务员的处分,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而领导干部职务、职级的任免升降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时时刻刻都彰显着党纪国法的威严。若是草率儿戏,拍脑袋决定,“认为”干部该免职、该调整、该降职就免职、调整、降职,而没有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的话,那么不仅难以“服众”,对深入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更是阻碍。这就需要广泛征求意见,收集、汇总、整理出干部存在的问题,做到问题清、责任明、动真格,如此,才能既让“下来的”干部心服口服,又能让“上去的”干部有鉴有戒。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着力解决干部“能下”的问题,使干部“能上能下”成为常态,形成“优者胜、劣者汰、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才能有效促进干部队伍建设,使党的干部队伍永葆青春活力。

作者:马玮炜

相关阅读

新时代,从“三门干部”到“三门干部”

  • 百家
  • 2024-07-29
  • 48510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改革开放伟大征程中的璀璨明珠,正以雷霆万钧之势持续深化其内涵与外延,不仅彰...

耳朵总是痒,却啥也掏不出来?可能暗示这 5 种问题,快自查

耳朵总是痒,却啥也掏不出来?可能暗示这 5 种问题,快自查

  • 健康
  • 2024-07-21
  • 11619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会遇到一种微妙的困扰:耳朵痒。对许多人来说,这似乎只是一个小问题。但...

为年轻干部上好“三堂课”

  • 百家
  • 2024-07-17
  • 29612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年轻干部进入体制内的时间短,业务知识不熟,工作经验不足,需要不...

激活基层干部“拼搏动能”

  • 百家
  • 2024-07-14
  • 20234

近日,中央组织部在北京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全国公务员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要坚持大抓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