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特别是“放管服”改革工作的有力有效推进,政策“打架”事件也逐渐呈现减少向好的局面。但也仍还有部分地方政府部门抱着自身利益不放的侥幸心理或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面对新兴领域或矛盾较大的工作时不敢担当,出现问题时不负责、不作为、绕道走,甚至是各自说话、推诿扯皮“踢足球”。等等。
政策“打架”让人莫衷一是、啼笑皆非的现象并不陌生。究其原因,莫过于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兴领域或新旧政策衔接存在管理空白,执行依据不一致。二是政出多门职责交叉,不同部门各自为政,审批事项各环节政策的不协调、不配套,导致办事时流程不能衔接出现“踢皮球”,甚至有好处都上、没好处都撤。三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局部利益搞“土政策”。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没有较好尊重上位法的有关规定,自成一体,随意性较大。
由此可见,从根本上说政策“打架”都是部门利益作怪,其核心问题是一些部门没有真正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没有真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教授支振峰所言,政策“打架”问题难解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祟,某些部门和地方不作为,互相之间推诿责任、踢皮球,对待群众的需求磨洋工、耍派头,而不是真正为群众想办法解决问题。
其实,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推进,在推行“最多跑一次”“一站式服务”,消除“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要求下,政策“打架”现象理应该歇歇了。《人民日报》曾专门刊文呼吁:“政策打架,莫让百姓埋单。”因此,根治政策“打架”,首先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政策导向上贯彻人民需求和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导向。其次,要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统一政策体系。最后,就是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坚持严格执法问责,对不作为、乱作为者严惩不贷。
政策“打架”,不能总是老生常谈而不整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有损法律体系统一的内在紊乱必须彻底改变。尤其是当下,全党上下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各级政府部门更应对照主题教育工作“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做个全身体检、全面内省,让有瑕疵的政策法规及时得到修补完善,让干扰行政管理的某些“顽疾”得到全面清除,让政策“打架”现象真正寿终正寝。(文/唐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