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天津市委、市纪委监委向占着位子、顶着帽子、混着日子、摆着样子的“堂上木偶”亮剑,靶向治理、精准施策,打响了一场治庸治懒治无为的攻坚战。今年以来,全市共查处不作为不担当问题895起,处理1368人,其中市管干部26人;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666起,处理1036人,其中市管干部20人。
其实,占着位置不尽责,令着薪水不干事现象,一直以来都有,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只不过,这类问题具有一定隐蔽性,而且如“慢性毒药”容易被人忽视,加上受到一些畸形官场生态影响,因而具有一定的顽固性、易发性,很难彻底治愈。
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各地对官场中“木偶”态度越来越鲜明,打板子也越来越重,形成了强有力震慑。但从相关媒体报道情况来看,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现象依然十分突出,后继者不乏有之。除了发现一起,严查一起,更应该注重以上率下,从领导干部抓起,让普通干部感受到压力,打破侥幸想法。
众所周知,一些干部甘当官场“木偶”,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因为年龄偏大,失去了提拔晋升机会,自我感觉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必要太努力,很多事情没有认真抓在手上;有的自恃为领导干部,不必凡事亲力亲为,慢慢养成了发号施令,很多工作落实在口头上;还有的以“无求无为”自居,没有任何追求,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如此种种。显然,就事论事“治病”,注定是一场疲劳战。
之所以这些干部占着位子不干事,一方面想占着位子,每月可以领好几千元工资,满足日常生活需求,他们不愿意丢掉这个“饭碗”。但同时,他们又怕自己吃苦、受累,矛盾心理交织下,往往以庸官自居。为此,对造成负面影响的,要在打破“饭碗”上下功夫,形成震慑效应,才能让干部积极干事创业。
口说千遍,不如行动一次。在整治庸懒散浮拖方面下功夫,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就必须先从领导干部抓起,让无为者受到处罚、付出代价。领导干部尚且不能幸免,普通干部还能抱侥幸吗?杀鸡儆猴之效,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文/超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