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澄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澄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调研与思考

文/澄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杨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为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笔者对澄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

近年来,澄城县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全面规划,科学管理,大力开展非遗传承人申报、项目审批、保护抢救、人才培养等工作,积极探索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长效机制,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上了健康规范发展道路。

目前,全县共有58项非遗保护项目列入各级名录,其中国家级名录2个(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澄城刺绣),省级名录9个(洪拳鼓、澄城面花、澄城手绘门帘、澄城鼓吹乐艺术、澄城表演特技“上刀山”、砂器烧制技艺、柳池芯子、澄城水盆羊肉、寿圣寺大佛锣鼓),市级名录9个(三五元鼓、武帝庙会、澄城土布制作技艺、扶老杆、魏家斜“耍龙灯”等)。同时,列入各级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19人,其中省级11人、市级55人、县级153人。特别是尧头窑保存着宋元、明清、民国的古瓷129座,制瓷作坊78处,古民居75处,庙宇祠塔17处,坩土原料遗址3处,古水窖、古道路和过街门洞11处,是国内乃至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遗存最丰富的原生态古瓷窑“活化石”,获得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AAAA级景区等荣誉。

(一)非遗保护和传承体系完整。结合县域非遗保护和传承实际,设立县级非遗保护中心、镇村非遗保护站,征集陶瓷、刺绣、面花、手绘门帘、砂器2300余件,编印了《澄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完善了民间艺术档案信息库,建立了中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依托尧头窑文化旅游生态园区,高规格举办了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文化和遗产日、非遗进校园、非遗精品创作等各类传承活动,以华盛陶艺、鸿运来文化、秦之韵刺绣、红云花镆等企业和合作社为代表的非遗产品开发企业蓬勃发展。

(二)文保和非遗传承成效初显。全县拥有尧头窑遗址、良周秦汉宫遗址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龙首坝、永庆桥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和机制健全完善,重点文物保护项目有序实施。刘家洼东周遗址被评为201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报道。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良周村挂牌设立渭南考古基地,良周遗址被省文物局命名为陕西省文化遗址公园,良周村史馆获得全省首批社区博物馆称号。

(三)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编制完成《澄城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尧头窑老街修复、精品酒店、南北大门投入使用,龙首坝卧龙湖、环线山坡绿化工程如期完工,尧头窑至龙首坝旅游专线建成通车。壶梯山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环山路、登山步道、停车场建成投用。原文化部副部长郑欣森、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胡一虎品鉴尧头黑瓷,11个国家26位陶艺大师来澄交流创作,“千年黑瓷·一见倾澄”主题宣传如火如荼,带动澄城旅游实现了华丽转身。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存在的问题

(一)非遗项目宣传不广泛。非遗文化资源大多分散存留或流传于民间,传世不多、流失严重、面临消亡,非遗的调查、认定、建档以及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还不够严格规范。现有的非遗项目开放度较低,参与大型演艺、节庆活动和各类比赛较少,广大人民群众对非遗缺乏了解,认知度不高,宣传不够,社会力量关注和参与不足。

(二)传承保护体系不健全。大多数传承保护项目以个体小工厂、小作坊、工作室、店铺形式存在,规模小、人员少、资金少,发展空间受限,难以产生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城镇化的加快,这些散落在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加之一些传统项目属独门绝技,濒临失传,传承人培养断层严重。

(三)人力物力投入不充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除国家、省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可获得部分款项补助外,非遗保护部门没有足够的保护经费和人员。遗产保护工作用于录音、录像和收集整理的设备、交通工具匮乏,实物征集无法开展,使一些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记录和抢救。

(四)推陈出新的步伐不快。非遗不代表一成不变,变化的非遗才有生命力,但民间文化表现形式和内容往往墨守成规,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有些项目缺乏生产生活基础,缺乏创新和发展,传承困难,亟需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有些民间艺人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指导和训练,自身专业水准、精益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三、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建议

(一)提高文化自觉,端正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危机意识,充分认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对处于弱势地位且脆弱无比的非物质文化,应该刻不容缓采取措施抢救与保护。充分发挥教育、文化部门的文化传承使命,在中小学校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知识普及,培养中小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爱好。组织专业人员编写非遗传承保护宣传手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实物展示和民间文艺演出频次,吸引更多的人参与非物质文化传承和保护,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完善工作机制,夯实保护基础。经费保障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前提。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将非遗保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添置必备的电脑、照相机、摄像机等,保障濒危重点项目抢救工作正常开展。同时,多渠道筹集资金,既通过项目申报及文化成果展示,积极争取国家扶持政策资金补助,又吸纳企业和社会团体的赞助,建立非遗保护电子档案库和音像、实物资料展厅。常态化策划举办非遗文化艺术节,依托尧头窑、良周遗址、龙首坝等景点节庆活动,举办非遗展演活动,扩大对外影响。

(三)重视人才培养,扩大传承空间。尽快制定出台相关管理办法,资助和扶持民间艺人、鼓励老艺人带徒授艺,把技艺传给后辈,培养接班人,把非遗项目传承下来。引导民间艺术家协会等社团组织,以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研究和实践活动,支持民间艺人在创新题材、开拓市场上狠下功夫,使一些具有较大生存空间的非遗项目发扬光大。加强对专业人才和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教育培训,邀请传承人进校园表演和传授,也可设立校外非遗培训班,发挥校园在非遗保护传承中对青少年教育的熏陶作用。

(四)狠抓基础建设,推动传承发展。抢抓乡村振兴的历史发展机遇,加大对传承载体的建设,在创建文明乡村过程中,申报和争取实施一批城镇文化基础设施项目,配套建设民间文化表演展示设施,夯实镇村文化基础设施根基,为非遗保护创造良好环境。争取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支持,通过建立扶持和激励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加大社会支持和参与力度。注重提升非遗项目质量,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创新内容表现形式,对一些特色精品项目推进商业化运作,提升非遗项目的自身价值和社会效益。

    版权声明:

    来源为“视点网”均为本站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作品内容有误,或对版权等其它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相关阅读

    农银人寿全面启动2023年“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

    农银人寿全面启动2023年“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

    • 财经
    • 2023-03-11 21:10:42
    • 16538
    • 佚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近日,农银...

    澄城县成功签约总投资10.21亿元的风电装配式塔架预制生产项目

    • 资讯
    • 2023-03-03 14:19:10
    • 31798
    • 李帅

    近日,澄城县人民政府与北京天杉高科风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功签约风电装配式塔架制造及合作应...

    澄城县:三步发力助推行政规范性文件 监督管理工作取得新突破

    • 资讯
    • 2023-03-03 14:17:28
    • 23822
    • 仵泽宇

    近年来,澄城县通过严把关、促规范、强监管等措施,力促行政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为县...

    澄城县紧抓“四项改革” 持续提升项目服务保障水平

    • 资讯
    • 2023-02-22 19:21:14
    • 17921
    • 代泽欣

    为全面推动省市“三个年”活动,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澄城县紧抓“四项改革”,确保重点项目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