恺英网络窝案揭秘:实控人定增签抽屉协议 场外配资操纵股价
- 2020-04-20 21:05
- 上海证券报
- 张雪
全资子公司上海恺英与浙江九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浙江九翎”)股东周瑜、黄燕、李思韵、张敬先后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及《股权转让协议之补充协议》,上海恺英以10.64亿元收购浙江九翎70%股权。
收购中,浙江九翎像浙江盛和一样签下业绩对赌协议和股票购买承诺,为恺英托市,但同样的套路无法让投资者扭转预期,更阻拦不住恺英网络股价的一路下跌。
直至王悦等一批高管相继落网后,恺英网络才停下了眼花缭乱的利好披露。这一系列以市值管理为核心驱动力的投资交易,在为公司经营带来沉重代价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股东纠纷与法律诉讼。
近日,恺英网络公告称,为了妥善解决与浙江九翎原股东的纠纷,且鉴于其存在多起未结重大仲裁诉讼案件,可能在未来无法持续经营,双方约定原股权转让协议及相关协议终止履行,上海恺英将其持有的浙江九翎股权返还给原股东,原股东向公司返还股权转让价款9.61亿元。
诱因:定增背后的抽屉协议
恺英网络系列案件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一份抽屉协议。
2015年底,借着游戏资本化的热潮,国内年轻的游戏公司恺英网络成功借壳泰亚股份登陆A股,成为资本市场的新星。方案中恺英网络高达63亿元的估值,刷新了当时手游行业的并购估值纪录。也帮助复牌后的泰亚股份连续收录12个涨停板,公司股价涨幅超300%。
恺英网络借壳上市时计划以46.75元的价格发行6782万股,配套募资31.7亿元。尽管恺英网络在重组正式完成前(2015年11月9日)就已收到证监会批文,但直至2016年8月30日才向投资者发出募集配套资金认购邀请书。
同年9月7日,恺英网络仅完成原本募资计划的60%,共募得资金19.03亿元,分别来自金元顺安基金和北信瑞丰基金。
而此时,公司股票价格已距协议价跌去近10%。
图为恺英网络2016年9月7日股价
是什么让资本愿意在股价低于发行价、并存在较大风险时前来认购?
记者从案件知情人士处了解到,王悦与其提前签订了差额补助协议,约定非公开发行锁定期到期后,如股价下跌至定增发行价以下,则由王悦个人出资补足损失。
正是这个抽屉协议,推动了恺英网络的定增募资得以顺利完成,亦成为王悦在定增股份解禁后开始的一系列市值管理的动机与原罪——推高股价,助力定增资金在较高价位出逃。而该协议,恺英网络选择秘而不宣,并未在公告中如实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