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女君刘娥》《大明首相》亮相2021北京图书订货会
- 2021-04-02 19:28
- 人民日报客户端
- 佚名
历史小说作家郭宝平携新书《大宋女君刘娥》《大明首相》亮相2021北京图书订货会。
《大宋女君刘娥》《大明首相》由中国文史出版社于2021年1月推出。分享会现场,历史小说作家郭宝平就新书热点、写作体会、历史小说创作等话题与读者进行交流。
历史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要尊重史实,但小说的重要特点是虚构。虚实之间如何把握?
郭宝平对历史小说“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流行理论不完全认同。他说,“大事不虚”,这是必须的。历史小说首先要具有历史性,而历史性的核心是真实性。要写历史小说,必须把主人公的历史研究透;“小事不拘”,恐怕也不行,还是要有所“拘”。首先,细节要“拘”。 比如,不能在写宋朝的历史小说中出现奏折这个说法,因为奏折是清朝才出现的词汇;不能说端上一盘油炸花生米之类的,因为花生是明朝中期才传入中国的。再比如,刘娥是成都人,小说里从她口中不能说出她来自四川,因为那时还没有四川这个说法。《大明首相》里的张居正,不能说自己是湖北人,因为当时没有湖北建制,是湖广省。其次,历史小说的虚构是有前提的,即不能凭空编造,而应根据历史文献提供的线索、典章制度、人物性格等作出合理想象或推理。比如“狸猫换太子”这件事,宋人笔记有仁宗是赤脚大仙降临的记载,刘娥和真宗很可能相信并利用了某种神秘谶言,为把小皇子养大成人,让刘娥作为他的生母。郭宝平根据查找到的线索,在《大宋女君刘娥》中对这件事有浓墨重彩的描写,他认为可能接近历史真相。
被问及为何历史小说容易引起争论时,郭宝平认为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首先对史实就有不同看法。对不同人物、不同事件,随着时间的流逝看法也会有变化。再就是历史观、价值观问题。即使是以还原历史的名义,历史小说也不能传导腐朽的历史观、价值观,这是底线。
“历史小说作家不能只埋头故纸堆,要有广阔视野。比如《大明首相》这部小说,发生在大航海时代,世界历史的转折点,站在这个维度重新审视,高拱主张开海禁、通海运,而张居正一上台就断然严海禁、罢海运,谁的历史地位应该更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小说是以作家对历史事实的现代认知而重塑历史。我认为尊重历史真实又以新视野重塑历史,是历史小说作家的使命。”
郭宝平特意强调说,尊重历史真实性的历史小说,与历史读本是不同的。他说:“历史小说是文学艺术,旨在发掘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人性之光。这样才能立得住。”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在点评发言中说,郭宝平以尊重历史的态度,用深刻还原历史、探究历史人物性情、结合当代视角的手法,突破了传统“脸谱化”历史演绎的写作模式,以此创新,使得其作品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