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保护法将修订 12岁孩子是否要担刑责?
- 2019-05-27 14:51
- 检察日报
- 佚名
今年2月,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透露,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今年将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是该法继2006年和2012年之后的第三次修改。
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何给未成年人健康快乐的成长提供法治环境,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六一儿童节临近,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接受本报采访,讲述了他们对未成年人保护法修改的意见和建议。
建议将学生心理健康检查常态化
16岁少女砍死亲爷爷,高中生锤杀母亲,宿舍围殴同学……悲剧和惨剧不断出现,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
2017年,有学者对学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学龄儿童心理异常总患病率达15.9%。联想到我国目前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教育状况,全国人大代表陈海仪担忧地说:“当下社会发展、家庭关系、生育政策等多维变化,是否导致学生发生心理健康隐患,甚至发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无法通过常规的普及知识进行预测或防范。”
身为广东省广州市中级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庭庭长,陈海仪格外重视运用心理疏导感化教育走上歧途的未成年人。自2008年以来,该院就把心理评估和干预机制运用到少年审判中,对未成年人的感化教育及父母的亲职教育都取得显著成效。
据广州中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心理疏导对未成年人及其家庭认同有教育感化作用的达70%,接受心理测评和疏导后的少年犯认罪改造效果比没有接受过心理疏导的被告人在家庭、社会融合的程度上有明显差异。目前,未成年犯管教所(少年监狱)普遍适用心理疏导方法进一步感化教育少年犯。
陈海仪代表注意到,在增强青少年体质方面,各中小学基本实现了身体健康检查和建立身体健康档案常态化。然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检查和心理档案的建立,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
“及早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能够帮助学校、老师、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对症下药进行干预疏导,防止因心理不健康导致的校园事件,甚至家庭悲剧。”陈海仪代表期待本次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能够在这方面作出突破。
在今年的全国人代会上,她提交的《关于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体检和档案管理制度的建议》中,提出将学生心理健康检查和心理档案的建立以制度的方式予以规范固定,把心理健康检查纳入学校日常体检项目。具体心理健康测评标准,由教育部牵头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