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替会”现象需上下联动

在基层,替领导和同事开会早已不足为奇。替会的基层干部反映,替会不仅占用基层工作的大量时间,打乱工作计划,而且容易“踩雷”,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

毫无疑问,因为替会者不熟悉业务,虽然填补了参会的人员空缺,但带来的“副作用”却十分明显。一是耽误正事,占用了替会者的时间。毕竟,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职责,如果经常帮别人开会,势必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二是扰乱正常的分工,打击工作积极性。通常情况下,谁参了会,知道了情况,就可能牵头干相关事情,势必会增加份外之事。三是业务不熟,推动了开会意义。替会者既不能在会场介绍相关情况,也很难将会议精神不折不扣带回去,影响到会后的工作落实。

但应该看到“替会”现象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结果。一是会多,很多会议都要求主要领导参加,领导干部没有“分身术”,只能找人顶替,这是常有现象;二是事多,领导干部处理事情忙不过来,只好找人替会,解燃眉之急;三是责多,基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承担的事务太多,对于不重要的会议,领导干部不屑参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消除“替会”现象,还需上下联动,同时发力。一要持续推进作风建设,铲除“会海”。近几年来,全国上下都在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为,“文山会海”首当其冲,呈现逐年减少的态势,但个别地方未从源头用药,而且精减的数量也有限,还需打破“一禁了之”的机械做法,引导基层少开会,开综合会,进一步加强审核,切实上参会不再成为基层干部负担。

二要替基层减负,厘清职能部门关系。现实生活中,很多会议都是分摊任务,将自身的责任分给大家干,大家都这样效仿,相互增加负担,不仅造成会多,也形成了事多。只有厘清了主责主业,自己打扫“门前雪”,才能真正替基层减负,事少会也少。

三要压实责任,防止鞭打快牛。领导干部要保持公平公正之心,不能因为有的干部不会干、不愿干、不负责任,就将其事务分给别人,把有些年轻肯干之人当“替身”,不断为其增加事务。如此下去,就可能打击其工作积极性,导致推诿现象发生。

作者:曼玲

相关阅读

激活基层干部“拼搏动能”

  • 百家
  • 2024-07-14
  • 20234

近日,中央组织部在北京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全国公务员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要坚持大抓基层...

为基层减负关键看“疗效”

  • 百家
  • 2024-07-13
  • 49006

近日,吉林省委组织部出台持续推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措施,提出5方面30项具体措施,在减...

为基层减负要“眼睛向下看”

  • 百家
  • 2024-06-11
  • 29233

近年来,广西聚焦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建立健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协调机制,深入开展专...

从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松绑

  • 百家
  • 2023-07-05
  • 38480

《深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五大根源》中也指出形式主义根源是:一、政绩观扭曲导致脱离实际胡乱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