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绿水青山为底色,新时代的美丽中国“江山图”徐徐铺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改变着中国,影响着世界。

端稳“生态饭碗”需要社会合力

以史为鉴知兴衰,以人为镜明得失。回顾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当我们迈进大开发、粗放型、高耗能的发展时代,生态环境持续遭到破坏,尤其是沙漠不断侵蚀我们的家园,让我们的生存堪忧;当我们转型到节能、环保、精细的绿色发展轨道上时,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生活更加舒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这都充分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吃上“生态饭”,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转变观念,强化“增绿”意识。绿色是生命的底色,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绿色为代价。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今天的经济发展,很多GDP是建立在对资源的消耗基础上的,无法长久持续。要从维护生态的稳定性、多样性、持续性出发,加强植树造林力度,加强濒危生物保护,减少对自然的破坏,毫不动摇地走绿色发展道路。尤其是各种规划与建设,要主动融入绿色思维,把生态保护摆在首位,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系统。

居安思危,达成“减污”共识。行百里者半九十。绿色发展多年来,效果还不尽人意,主要还是减污共识不强,为了个人利益的偷排现象时有发生。如今,我们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应该将更多精力放在提高生活质量层次上,结合自己的生产生活实际,减少“双碳”排放,减少污染制造,切实保护好我们呼吸的空气、生存的土壤、饮用的水源。

融合发展,走好“双赢”道路。其实,保护与发展并非此消彼长,走绿色生态之路,并不会影响到经济长远发展。关键是,要找到发展与保护的融合之路,在绿色经济方面做文章、下功夫。比如,在新时代的10年发展进程中,浙江、云南等地在生态旅游方面走在前列,率先让老百姓吃上了“生态饭”,这也为更多地方指明了方向,要勇于承受短期的保护“阵痛”,苦尽才会甘来,持之以恒坚持必定有收获。

作者:曼玲

相关阅读

以绿色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 百家
  • 2024-06-13
  • 36747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

争当生态建设“排头兵”

  • 百家
  • 2022-09-05
  • 41054

从2018年起,云南省级层面每年投入36亿元用于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推动九湖从“一湖之治”向“全域...

生态环境保护要抓住“三股力量”

  • 百家
  • 2022-06-06
  • 23880

近些年来,在全面从严的治理思路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让人民群众更加幸福。但是,个别地方、个别企...

守护好生态这份珍贵的宝藏

  • 百家
  • 2021-06-17
  • 18701

6月8日,正在青海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湖仙女湾,实地察看青海湖环境综合治理、生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