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在大同工作的朔州人,我曾用四年时间丈量着两座城市之间的距离。绿皮火车摇摇晃晃的3小时,自驾车在盘山公路上疲惫的颠簸,这些记忆里写满了“归途”的重量。而今,随着集大原高铁呼啸而来,30分钟的飞驰竟将“双城”化作“同城”,曾经的奔波化作指尖划过车窗的风景。这条钢铁动脉,不仅拉近了地理距离,更让朔州与大同的连接有了温度。
从“漫长归途”到“半小时生活圈”,高铁重塑双城时空
过去,朔州因交通闭塞被称为“山西的角落”,仅有几趟慢车往返大同,周末探亲如同“迁徙”。集大原高铁的开通,让朔州东站一跃成为山西第三大高铁站,每日71列高铁穿梭如织,朔州至大同仅需30分钟,太原58分钟可达,北京也缩至2.5小时。于我而言,周五下班后从容踏上归途,还能赶上家里的晚饭;周日午后返程,不再因堵车赶上大同的晚高峰。时间不再是阻隔,双城生活从此轻盈如风。
从“资源孤岛”到“经济走廊”,高铁激活区域脉搏
高铁带来的不仅是速度,更是资源与机遇的流动。朔州这座“古建明珠”,曾因交通不便鲜为人知,如今应县木塔、崇福寺等千年瑰宝随着高铁开通跃入游客视野,文旅产业迎来春天。大同的云冈石窟、恒山景区与朔州广武长城串联成线,“快旅慢游”成为新时尚,春节期间大同南站客流增长7.35%。与此同时,朔州的低房价与宜居环境吸引了大同人才“反向定居”,而大同的省域副中心地位也因高铁枢纽的加持更加稳固。两地产业互补性增强,煤炭转型、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合作因人员流动加速而深化,一条“产城融合”的经济带正沿高铁线铺展。
从“钢铁轨道”到“人文纽带”,高铁承载温情故事
高铁的温度,藏在细节里。车厢内,蒙古舞蹈与古风摇滚交织,让旅客感受“长城金三角”的文化交融;月台上,朔州东站的仿古屋檐与杀虎口长城元素相映,诉说着“表里山河”的乡愁。更动人的是建设者的付出:工务段的职工们百日奋战,将线路精度打磨至毫米级他们在雁门关外日夜兼程,只为让列车平稳穿越千年烽火台。这些汗水与匠心,化作铁轨上无声的温情。
集大原高铁不仅是一条交通线,更是一条情感线、发展线。它让游子的乡愁不再漫长,让古城的生机不再沉寂,让区域协同的愿景照进现实。当列车穿越黄花梁的传说、掠过桑干河的波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人与城、城与城之间愈发紧密的羁绊。未来,随着“乌大张”金三角的深度联动,这条高铁必将续写更多“双城故事”,让晋北大地在新时代的脉动中焕发温暖光芒。
(作者:贾艳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