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军:为乡村振兴“变”出一池人才

“2020年中国将实现消除绝对贫困,向乡村振兴全面进军,美丽乡村‘塑形铸魂’,这离不开人,尤其是人才。”全国人大代表、遵义市委书记魏树旺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说。

人才是乡村的发展前提,但同时又是乡村的发展短板,“人才荒”现象已经非常普遍。要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治理规范有序、生活更加富裕,需要一大批愿意来、留得住的优秀人才。显然,在招才引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单靠吸引“外援”是远远不够的,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变”出乡村亟需人才,无疑是当前的权宜之计。

变返乡农民为“产业型”人才。无论外出务工走多远,根永远在家乡,浓烈的乡情长存心中。近些年来,一大批外出务工人员成功发家致富,学到了技术,打开了眼界,致富思源的意愿非常强烈。广大基层党组织要抓住契机,以乡情作为联系“纽带”,加强与在外成功人士交流沟通,宣传家乡发展政策,透露人才匮乏顾虑,适时引导他们回乡发展规模产业,为家乡“出把力”,带动农民在土地流转、利益联接、就近务工等过程中创收,使产业成为群众发家致富的“摇钱树”,真正实现“一方产业养活一方人”。

变优秀青年为“创业型”人才。推动乡村振兴,关键需要一批“知农”“爱农”“兴农”的青年农民,推动农业实现科技化、产业化、现代化。要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青年创业者,尤其是出身农村的广大青年不忘根、不忘本,将人生价值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义无反顾地回到农村,担负起乡村振兴的使命和责任,甩开膀子创新创业。同时,要大力建设农业科技园区,为青年创业者搭建孵化平台,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在水电、税收等方面进行减免,全过程跟踪呵护其成长,早日走出一条成功的创新之路,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变基层干部为“服务型”人才。《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当懂“三农”、会抓“三农”,分管负责人应当成为抓“三农”的行家里手。基层干部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乡村振兴的指挥员,如果不懂“三农”,“外行指挥内行”,不仅说不到点子上,还可能“带偏路”,造成人财物浪费,贻误乡村发展时机。要加大基层干部培训力度,选派干部到村上锻炼,邀请“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现场授课,不断丰富基层干部“三农”理论,学会日常种养殖技术,掌握“三农”发展方向,不断提升服务本领,早日成为群众认可的“行家里手”。(文/勇军)

相关阅读

陕西省澄城县依托大唐定点帮扶 助力乡村振兴走在前做示范

  • 资讯
  • 2024-07-27
  • 35946

近年来,澄城县充分发挥央企定点帮扶优势,聚焦教育、产业、民生、就业等方面,开展高规格、深层次...

提升人才工作的“服务温度”

  • 百家
  • 2024-07-14
  • 22868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人才是第一资源。...

天天学农携手中化化肥共启数字化营销专题培训,赋能企业人才升级

天天学农携手中化化肥共启数字化营销专题培训,赋能企业人才升级

  • 三农
  • 2024-05-20
  • 15034

在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5月15日至16日,天天学农应邀为中化化肥有限公司(简称“中化化肥”)...

大赛赋能 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 百家
  • 2024-05-10
  • 15574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弘扬劳模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