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百度热搜《<外婆的澎湖湾>原唱刘文正离世》,让我想起了这几年争论不休的关于“外公外婆”称呼问题的大讨论。很多人不喜欢“外公外婆”这个称呼,就是感觉一个“外”字,显得生分,没有亲切感。甚至有人说一个“外”字其实本身带有歧视性,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遗毒!
然而,如此抠字眼,却又是何苦?毕竟,语言文字本身传承的是历史文化的积淀,许多概念是约定俗称,如果强行革语言的命,造字词的反,最终恐怕只能是自讨没趣。毕竟,如果对中国传统家庭结构有所了解,就该知道,把母系的亲属加上“外”称,其实一点也不真的见外。就我个人而言,反而特别喜欢“外公外婆”这个称呼,为什么呢?因为够明确!够特别!我们在面对陌生老年人的时候也会称呼“爷爷奶奶”,却绝不会称呼“外公外婆”。
《外婆的澎湖湾》传唱了40多年,经久不衰,让人倍感亲切,就是根据中国台湾歌手潘安邦童年在澎湖与外婆祖孙情深的故事改编,歌中的情意感染了我们几代人,有谁能说外婆不亲切?
老人都是拿来疼爱和孝敬的,个人觉得一个称呼并不会改变丝毫情份。如果觉得母亲本家为“外”而不把她的亲人当至亲的话,那也不是生不生分的问题,而是人本心的问题了吧。
作者:一世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