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万人给它打工,一年赚走3000亿,苹果为何还要加倍“剥削”中国市场?
- 2017-06-15 22:53
- 华商韬略
- 陈光
二
富士康是苹果最大的供应商,也是苹果产业链中最难替代的一环。为了牢牢握住代工链条,苹果在该领域相继培植了上海昌硕和伟创力,但是后者的良率与效率离富士康还有很大的差距——这还是建立在三者都“享受”中国劳动力、效率与政策的基础上。
无法想象,离开富士康、离开“苹果城”,iPhone的成本会有怎样幅度的上涨。2016年,特朗普曾威胁苹果将工厂搬回美国,相关分析认为,这项措施仅劳动力成本端,就将给苹果产品带来20%—30%的价格涨幅。
自2001年iPod起,富士康与苹果便成了最亲密的伙伴,郭台铭几乎满足了苹果对于每一款重磅产品的生产需求。富士康总能在第一时间拿出生产原型设备,生产线全力运转的时候,这里是全世界最具效率的地方。
富士康只是苹果中国产业链上的一环。iMac、iPad、iPhone……这些灵魂产品的从里至外,都可以找到中国企业的身影。
台积电的芯片、歌尔声学/瑞声科技的声学器件、蓝思科技的玻璃盖板、立讯精密的连接器、比亚迪的锂电池、安洁科技的功能性器件、信维通信的无线充电技术……未来,这串长长的名单上还将加入更多名字,比如中国企业的AMOLED显示面板。
“苹果供应商”是一个带有复杂情感纠葛的词汇,它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桎梏。
加入苹果供应链给一众中国企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莱宝高科通过电容式触摸屏模组进入苹果产业链,是年便拿下55%的毛利率,其股价在其后两年上涨20倍。立讯精密旗下的昆山联滔,进入苹果产业链后,业绩从亏损1300万变成了年盈利3.12亿。
即便是台积电、富士康这样的超级大户,都直接受益于苹果的成长,其他企业的例子更是不可枚举。
但是辉煌的背后,是残酷的厮杀、命悬一线的风险以及蓝领般的待遇。
苹果供应商拥有独特的标签,“业内最佳”和“高效率、高强度、低利润、服从”这种矛盾的特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他们身上。
苹果对于供应商的核心策略是“竞争与制衡”,在其看来,没有哪家供应商是不可替代的。即便是芯片这样的核心领域,它都发展出了三星和台积电,而苹果则是永远的受益者,总能以最低的价格拿到最好的产品。
其他链条里则更是如此。每一代产品的更新换代,都伴随着苹果产业链的一次调整,新供应商加入,老供应商出局。
莱宝高科是其中的经典案例。2011年失去苹果订单后,公司的业绩连年大幅度下降,股价更是下跌超过80%。
这种还不算惨。苹果的订单对于很多企业而言是一场赌博,因为体量巨大、要求严苛,供应商不得不集中所有资源专攻一项,等同于赌上身家性命。2014年,因为技术不达苹果标准,台湾第二大触控面板厂商胜华科技直接宣布破产;同年,美国GT公司因蓝宝石屏幕质量问题瞬间“倒闭”;今年4月,Imagination失去苹果GPU订单的消息传出,股价大跌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