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万人给它打工,一年赚走3000亿,苹果为何还要加倍“剥削”中国市场?
- 2017-06-15 22:53
- 华商韬略
- 陈光
六
除了更好地坐地收钱外,舆论普遍认为苹果近期的动作还有其他目的,比如强调话语权、抢占支付场景等等,各种说法不一而足。
虽然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苹果希望App Store成为应用的唯一入口、用户接触任何产品的唯一途径,这一态度从未改变。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推陈出新,苹果与开发者、尤其是中国开发者们的利益矛盾,正不断凸显。
如今,阿里和腾讯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尤其是前者旗下的微信,早已跳脱出社交工具的范畴,从内容分发、金融支付、生活服务到游戏娱乐,这款应用几乎无所不包。
由于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存在,阿里和腾讯平台的业务,绝大部分跳过了App Store,架空了苹果,这样的局面令苹果感到不安。
中国对手们越做越好,苹果的表现则有点尴尬。App Store的IAP机制是什么水平,iOS用户们想必很熟悉。反应速度极慢、操作繁琐、经常需要输入密码、交易历史查询很麻烦、只能选择特定金额……对于习惯了微信和支付宝的中国用户而言,IAP机制可谓一无是处。
平心而论,在该领域的用户体验上,苹果做的不如阿里和腾讯。IAP机制之所以还在扩张,是出于庞大用户基数以及强制条款,而在外部支付上,苹果和对手的差距显而易见。
苹果曾试图发力移动支付,库克将Apple Pay视为苹果未来的核心增长点。Apple Pay在美国占据36%的支付市场份额,但气势汹汹进入中国后,却很快偃旗息鼓,2016年连1%的市场份额都不到。
移动支付的核心在于适用场景。在中国,用户可以通过支付宝、微信买路边红薯、坐电动三轮,扫遍大街小巷的店面,而Apple Pay只在有限的连锁店中可以得见。
其中的差别在于企业的线下推广能力,在这一点上,除非未来连续两次出现“微信红包”级别的革命性事件,再以此为基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线下推广,否则Apple Pay几乎没有翻身之日。
近期的WWDC大会上,苹果接连公布了两项关于支付的新规定,一是增加P2P支付业务(个人转账),二是苹果摄像头可以直接扫描二维码。国外果粉们为之欢呼雀跃,消息传到中国,受众们一看:恩?这不都是微信、支付宝玩剩下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