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毛泽东童年经历及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故事

  • 2017-10-14 22:11
  • 视点中国网整理
  • 佚名

揭秘毛泽东童年经历及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故事

青年毛泽东

七、少年立志出乡关

毛顺生最看不惯的是毛泽东一旦读书就入了迷,看到田头垄上、饭前饭后,儿子都手不释卷,他心中窝了一肚子的火,认为儿子读书误了农活,父子俩常为此争吵不休。毛泽东的朋友肖之升就目睹过这对父子之间的一次争吵,据他描述:

“风波过后,他们回去吃午饭。大约五点钟的时候,毛泽东又不见了。这一次,父亲轻而易举就找到了他。他径直走到古墓那里,一眼就又看到使他上午大动肝火的那幅画面,毛泽东端坐在那里看手中的书,空担搁在一边。父与子又接着上午的茬争吵起来。

‘你真的鬼迷心窍,中了这破书的魔了?把你爹的话只当成耳旁风吗?’

‘不是,爹。我还是听你的,你叫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我的意思你明白得很。我要你一门心思扑在田里,规规矩矩干活的,别再看这些闲书。’

‘我会规规矩矩干活的,但我也要看书。我保证先干活后看书。田里的活干完后,我总可以干自己的事了吧。看你还有什么话说。只要我做完了田里的那份活,你就不用管我看自己的书了。’

‘可是,小子,你才挑了几担就躲到这儿来看书’。

‘来看书之前,你要我干的活我都完成了。’毛泽东平静地说。

‘完成什么了?’父亲追问道。

‘吃过午饭后,我已经挑了十五担肥了。要是不信,自己到田里数一数去。搞清楚了你再来。现在你还是让我清静一点吧,我要看书了。’

父亲目瞪口呆。半天挑十五担真够辛苦的。如果儿子真的干了这么多的活,那还有什么话说呢。对于这个怪儿子,他感到又困惑,又伤心。他慢慢踱到一家人正在忙活的地里,数了数,真的有十五担。”

从这天开始,父子之间虽然没有明确达成什么“君子协定”,但是,只要毛泽东完成规定的农活,父亲便再也不干涉他去做什么了。

毛泽东的母亲文素勤(文七妹)与父亲毛贻昌(毛顺生)

毛泽东的母亲文素勤(文七妹)与父亲毛贻昌(毛顺生)

很多毛泽东传记的作者,津津乐道的是他们父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由此推演出很多的理论。其实,和天下很多男孩一样,父子之间的矛盾乃至冲突,乃一普遍的现象,少年毛泽东也不可能例外。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有“教”就有不服“教”,父亲当然只有充当“恶人”的角色了。毛顺生所“教”,无非是给毛泽东设计了未来之路,这设计来自毛顺生的生活经验。而毛泽东并不认同父亲的生活经验,矛盾也就随之而来。

毛顺生承担着6口之家的生活重担,年轻时身材高大强壮,由于劳作之累,他也佝偻起腰,在50多岁就因伤寒病去世。作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毛顺生对儿子们并没有过高的期待,只希望他们能接过自己手中的家业,经营好田地房产。对作为长子的毛泽东,父亲的期待就更为迫切。正是如此,在毛泽东14岁那年,父母作主给他娶了罗氏为妻。父亲的用意十分清楚,那就是拴住毛泽东的心。

毛泽东的心根本不在韶山,他要走出山冲,寻找更为宽广而精彩的世界。他后来告诉斯诺:“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而且后来也没有。我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当时也几乎没有想到过她。”毛泽东少年时的全部乐趣都在书中,并有着走出山冲、读书求学的憧憬。毛顺生则认为这是儿子“不孝和懒惰”的借口,作为长子就应持家创业、光宗耀祖,其他的想法都是农家子弟的幻想。于是,用毛泽东的话说,父子间的“不满增加了。在我们家里,辩证的斗争不断地发展着”。

毛泽东13岁那年,父亲在一次宴请客人时与他发生口角,父亲当着外人的面骂儿子“懒而无用”。13岁的少年正处于叛逆时期,毛泽东认为父亲使自己太难堪,便当面顶撞父亲,并迈步向门外跑去。母亲竭力相劝,父亲嘴里仍是不停地骂着并喝令回家。毛泽东根本不听,一气跑到池塘边。面对气势汹汹的父亲,毛泽东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自己就跳到池塘里。父亲一下子停住了脚步,并答应以后再不打他。

1959年6月26日毛泽东在父母墓前鞠躬

1959年6月26日毛泽东在父母墓前鞠躬

父亲的严厉对毛泽东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几十年后,毛泽东也说:“这大概对我也有好处,它使我在工作上非常勤快,记账也仔细了,免得被他找到把柄来批评我。”尽管父亲在他的记忆中,多是“脾气暴躁”“常常打我和我的弟弟”“他是一个严厉的监工”等形象,可毛泽东的成长仍是遵循“子肖其父”的规律。父亲将一个破落的家庭操持成有田有地、有房有粮、家有雇工的小康之家,他执着、倔强、坚韧的性格,以及具有担当的精神,其实对毛泽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毛顺生是为一家之兴盛小康,毛泽东是为一国之救亡图存,父子俩的境界和抱负迥异,但是,他们一旦确立了这种信念,那么都能做到“什么都可以牺牲,惟宗旨绝对不能牺牲”。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生我育我。”少年毛泽东当然明白“可怜天下父母心”的道理。16岁那年离家去湘乡求学前,他将一张纸条夹在父亲账簿里,上面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表明自己的志向和决心。他离开了家,回避了父子间的矛盾,反而格外的思念父母,思念家乡。他常给父亲去信,刚刚工作时,便时常寄钱和药物回家。母亲去世后,他又把父亲接到长沙居住。父子间原本紧张的关系,早已云消雾散,得以缓解。

相关阅读

第十届“爱莲杯”全国青少年舞蹈艺术展演甘肃省兰州站节目选拔赛举办

第十届“爱莲杯”全国青少年舞蹈艺术展演甘肃省兰州站节目选拔赛举办

  • 资讯
  • 2024-07-25
  • 21066

7月21日,备受瞩目的第十届“爱莲杯”全国青少年舞蹈艺术展演甘肃省兰州站节目选拔赛在兰州市...

陕西一大四女生退学后复读5个月考641分,逆袭故事引热议

陕西一大四女生退学后复读5个月考641分,逆袭故事引热议

  • 教育
  • 2024-06-24
  • 8182

6月24日,陕西高考成绩正式揭晓,一位特殊考生的故事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悉,这位考生在去年10月选...

宋馨不愧是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点灯人一一访陕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宋馨

宋馨不愧是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点灯人一一访陕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宋馨

  • 人物
  • 2024-06-05
  • 4284

宋馨,是中国公益人物,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委,陕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陕西省直属机关...

架起心桥 护航未来——合阳县举行宋馨青少年阳光心理教育模式报告会

  • 教育
  • 2024-05-20
  • 2082

为了进一步提升合阳县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师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