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岛:环卫车运肉,暴露了什么治理短板?
- 2020-03-13 05:51
- 侠客岛
- 佚名
- 18723
二
今天的社会是多元化的,每个社区都有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他们看似居住在一个社区,但如果社区不去组织,他们真的就是“原子化”的个体。面对同一个问题,群众也有不同的所思所想,这都需要社区组织去辨别、宣传、教育。哪怕是从管理和服务的角度看,社区也应该了解自己辖区的居民构成。
然而,平心而论,有哪个社区敢拍胸脯说,我们的基层组织对辖区居民非常了解?社区组织所掌握的居民情况,顶多就是计生、劳动保障、残疾人、低保等特殊人群,或者再加上一些文艺积极分子。
大部分社区都有各种“功能室”,服务居民的硬件倒是不错,然而,就是没几个居民来“活动”。因为,这些“功能室”大都是琴棋书画,服务的都是有才艺的居民。很多社区居民,宁愿自己搬个小板凳,找个角落聚在一起晒太阳聊天,也不愿意到这些看似高大上的功能室来活动。
社区,本来在社会学意义上是一个具有共同体内涵的词,在现实中却就这样成了“居住地”的代名词。
社区工作和广大居民无关,当然就容易导致群众无感。
防疫期间,社区是以超常规方式在运转的。最突出的表现是,花里胡哨的形式主义工作少了不少,实打实的疫情防控和服务群众的工作做了很多。然而,为何还有群众“无感”,甚至还有不少怨愤?
这是因为当前社区工作中,在管理和服务两个方面都存在一个共同误区:将群众对象化,忽视了群众的主体性。这就导致——
从管理角度看,社区居民仅仅是“治理对象”而已。社区居民间有矛盾纠纷,本能地以解决问题的思路去对待,或是推诿,或是让其以法律途径解决,搞“一锤子买卖”。却很少想到做“人”的工作,做修复关系的工作。结果变成了社区只要处理一个问题,就在减少一部分社区凝聚力。
从服务的角度来说,社区和居民之间容易异化为市场关系。社区工作者把自己视作一个服务提供者,给多少钱办多少事——只不过,这不是居民直接给钱,而是“政府购买服务”。居民也容易把自己理解为“顾客”,认为社区工作者的所作所为,都是天经地义的。
官网截图
相关阅读
微信大数据暴露你的年龄!80后爱"龇牙"90后"笑哭"
- 科技
- 2019-01-10
- 31502
1月9日,2018年微信数据报告新鲜出炉。报告显示,00后最爱的表情是“捂脸哭”,90后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