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政权、基层干部直接面对广大群众,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始终把基层建设摆到重要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一、党建引领,得出群策群力的“最大值”;以党总支为龙头,下属各党支部充分发挥个性特点,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党组织服务体系。坚持把党建引领依法治理落实到基层。依托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引导群众民主制定村规民约,将环境保护等相关法律知识和基本道德规范纳入村规民约内容。以新时代文明、道德讲堂为载体,对群众开展长期的广泛的精神文明教育,增强人民群众法律意识、道德观念。通过党员、居民代表网格化包干挂户联系群众,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典型带动、整体推动,全面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二、多元共治,激发基层治理的“内生力”;近年来,随着农业、农村的发展,基层群众的利益诉求不断增多,基层社会矛盾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势,基层治理面对诸多挑战。基层干部与群众接触最直接,打交道最多,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从感情上接近、行动上深入群众,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的实效,提升主动性和积极性,共建、共治、共享,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新格局。
三、聚焦民心,解好群众利益的“方程式”;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人民群众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根据,更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最关键的力量,以群众利益为导向,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拥护,社会的稳定发展在于政声与民意同频共振,基层治理千头万绪,疫情防控、复工复产、脱贫攻坚、城市现代化等,不管哪个方面都是为了民生,奋力谱写基层治理现代化新篇章,增进人民福祉,让群众更有获得感。答好这道题不仅仅是一句“收到”,更应该转化为一句“完成”,更要经得起人民群众的考验。
作 者:朱峰序